高校就業指導水平參差不齊
1993年,國務院頒布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進一步明確了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目標和改革后畢業生的就業方法;2008年,教育部明文要求所有高校開設就業指導必修必選課。
專家指出,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應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體,從終身職業發展的角度,讓學生真正地了解行業、了解社會需求、了解自身價值,從而學會自我定位,為自己未來的人生進行科學規劃。
近十年來,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的高校越來越多,而學生的初次就業率非但沒有提升,反而仍保持逐年下降的趨勢。雖然各高校都開展了就業指導工作,許多高校還成立了“就業指導中心”,由于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無論是工作方式還是從業人員素質都沒有明確的標準,工作效果更是參差不齊。
北京某所重點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大多是畢業后留校的學生,僅有的幾個能解答學生問題的老師,還都是從學校各個院系抽調的行政管理人員。該校大四學生在即將畢業的一年之中,所能夠“享受”到的就業服務,也就是參加幾場免費的校園招聘會和人手一份的三方協議而已。
至于學生畢業后能做什么工作、要做這份工作需要有哪些準備、做了這個工作之后有哪些利弊等,這些原本應該由指導中心給出的信息,卻從來沒有讓學生得到過。
2007年,這所學校某系畢業生因為就業指導工作不到位,在畢業前沒有獲得該專業的一個重要證書,導致一個班30余名學生除繼續讀研的之外,初次就業率為零!
曾任多家外資企業人力資源經理的汪大正先生,將高校的就業指導總結為:“支招的多,解惑的少;信息提供的多,觀念教育的少;講擇業的多,講敬業的少”。
就業指導市場缺乏專業性
打開許多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網頁,頁面上90%的空間都被各式各樣的企業招聘信息占據,僅剩10%的內容中有一多半是學校的LOGO和介紹,剩下的不到5%則是幾乎不用更新的政策法規。學校這種以就業信息提供為主的就業指導方式,很難滿足學生的擇業需求。
筆者在從事咨詢、培訓工作期間發現,大部分學生并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而已。由于大多數學生缺乏對自己職業的終生規劃,總是想著“一步到位”,他們錯過了許多能夠積累工作經驗但待遇較低的就業機會;而待遇高的機會則需要應聘者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這又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所不具備的條件。
這種期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關鍵原因。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真正需要的,不是在互聯網上隨意搜索來的就業資訊,而是自己整個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是對自己選擇什么職業、選擇哪個職業的發展方向、如何最終實現職業終身發展的專業性意見。
在學校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們紛紛將時間和財力投入到社會培訓機構開辦的就業指導培訓班上。
筆者追蹤的一位女生曾花費1500元參加了一個商業性就業指導培訓班,兩個月里,她學習了自我表達、自我推薦等各種面試技巧課程,并成功地將自己“推銷”到了一家與其所學專業無關的大型企業。工作不到一年,她就感到自己完全找不到發展方向,也看不到行業前途,最后以離職告終。
如果我們將初次就業看成是一次入學考試,那么高校的就業指導就是給了學生一堆“復習資料”讓學生自學自考;而就業指導培訓班則是給學生上了一系列的“考前串講”,提前“透題”,讓學生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下,通過了考試,卻因為基本功不牢而難以繼續學習下去。
就業指導工作要有規劃
高校職業指導最早開始于美國,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目前美國70%的大學畢業生是通過教授、導師、就業機構推薦就業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通過就業輔導課程的講授,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職業市場的變化,提高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定向意識,引導其對自己進行評價,通過自我評價確定適合的職業種類。
這種就業指導課程同時還教授學生面談、社交、禮儀、選擇服飾、撰寫簡歷和求職信等求職技巧,學生能夠了解怎樣獲取工作機會和信息,怎樣與用人單位就工資待遇問題談判,怎樣表示接受或拒絕用人單位的招聘,如何簽約等。就業指導在美國的大學內處于中心地位,還配備了講授就業指導課的專職教師。
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完全復制美國的就業指導模式。當前,我們應該立足于現實情況,從容易改變且容易產生效果的方面入手,分階段、分步驟地改善高校的就業指導現狀。
轉變就業指導工作的觀念。當前很多高校認為,學生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學校的使命就完成了,至于學生的特長是否得到發揮、學生就業后是否能夠在行業中有所發展,就與學校無關了。所以,應重新定位就業指導工作,縮小就業指導與社會發展及學生需求之間的差距,從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將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作為學校就業指導的中心內容。
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就業指導不應只針對畢業學生,應面向所有學生。各高校應在學生入校之初,或低中年級的學生中進行職業意識、職業選擇、職業發展教育,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大學生發現和了解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確立遠大的目標。
幫助學生樹立市場觀念。我國已經把大學生就業納入人才市場,形成大學生畢業時集中就業、畢業后分散就業、就業后再就業調整等動態化的就業格局。因此,就業指導應側重轉變大學生的依賴思想,改變一次就業定終身的觀念。 (李習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