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現象,是優質教育資源緊缺,還是資源過度集中?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楊念魯近日表示:有些地方存在的擇校現象,根本上講還是優質教育資源緊缺的問題,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所以才導致擇校。
然而,在優質教育資源更為緊缺的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擇校現象為什么沒有當下嚴重?究竟是優質教育資源緊缺,還是教育資源向少數學校過度集中,造成了日甚一日的擇校現象?
我國在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并實現免費之后,均衡發展已成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成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所面臨的時代課題。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意味著要“辦好每一所學校”。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上,新任教育部長袁貴仁提出,要努力實現2012年義務教育區域內初步均衡、2020年區域內基本均衡的新目標,并提出了抓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5個重點環節。但他也坦言,要充分認識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正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仍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眾所周知,辦好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府義不容辭。教育界人士認為,推進均衡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關鍵是“錢”和“人”的問題。除增加教育投入外,促進校長、教師的跨校流動是亟待破解的難題。教育部一位官員說,如果學校之間教師的收入有差距,推行教師校際流動就比較困難。你讓他從收入高的學校到收入低的學校,而且發展機會也少,他就不愿意去,不愿意去他還不明說,而是說,“我離不開我現在這個學校的一草一木,更離不開這群天真爛漫的孩子……”
抓教育,是像抓GDP那樣抓升學率,還是著眼長遠培養人才?
前不久,山東省沂水縣政府的一份狠抓應試教育的“紅頭文件”被媒體曝光,文件說:只有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了,才能使更多的學生順利通過各類選拔性考試,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價值。全縣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任務是,中考優秀率保持全市第一;本科進線人數、重點本科進線人數和萬人比全市第一;實現學校管理層次高、教學水平高、升學率高、學生素質高、人民滿意率高的“五高”目標。
這種無視教育規律、以升學率為目標的短視行為,在現實中并不少見。因為高考上線學生減少了58人,山西省榆社縣縣委就通過電視公開向全縣人民道歉,對榆社中學領導班子全員停職待崗,對縣教育局領導班子成員誡勉談話,也是典型一例。一些地方政府像抓GDP一樣抓升學率,教育豈能不走入誤區?
近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致信教育部部長和教育界人士,指出:缺乏人才長遠規劃的短視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扭曲的考核評價和選拔機制,怎能催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讓創新之花盛開、創新之樹常綠?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正在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令人充滿期盼。(記者 袁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