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在平時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氛圍,對于這些忌諱的話題,也應該適時、主動地和他探討。比如可以根據有關死亡的新聞及時和他對話,問問他對死亡的看法,留意他的情緒變化,然后再科學地解釋這樣的事情,消除他的偏差認識。
遭遇親人離世:
增加安全感宣泄情緒
對于孩子來說,親人離世打擊非常大,一方面,自己親近的人突然走了,他會感到孤單、無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傷心痛苦,他自己內心的恐懼感會更加。大人在發泄自己情緒之后盡量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讓他感覺到,雖然一個親人去世了,但他的愛并沒有減少,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時候,他也愿意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陪孩子一起談感受也是減壓的有效方法,等內心平靜一些,可以跟孩子實事求是地說死亡是怎么回事,生老病死,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任何人不能避免。
有家長怕孩子傷心,在日常生活中總不愿提及那個去世的親人,自己將思念壓在心中,孩子即使很想念親人,看見大人的做法,也會壓抑自己的感情,這都是不妥的。家長不妨跟孩子一起思念,想想美好的事,將這種壓抑的情緒宣泄出去,然后從感傷中走出來。情緒不能堵,只能梳理。
教師:
利用突發事件進行教育
馮老師說,中學雖然沒有開設專門的死亡教育課,但老師們一般會在學科教育中滲透這方面的知識,比如根據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講一些生命的價值觀,或者也會開一些主題班會講生命的意義,并穿插進行死亡教育。
“學校也會利用一些突發事件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去年的汶川地震后,學校聯合消防隊舉行應急演習,教學生如何應對突發情況帶來的危險。”某學校的曾老師談到,他們曾帶學生去醫院慰問那些從四川地震災區來的孩子,在這種情景下,學生會感到生命的珍貴,生命不是屬于一個人的,是屬于全家的,是一個快樂的過程,一定要珍惜。
馮老師還指出,一些模擬的場景也能幫助學生認識死亡,香港的一些學校就有這樣的做法,只是,我們這方面的教育起步晚,現階段只能以講述為主,不能操之過急。
小鏈接:
國外的死亡教育
美國:很多中小學校實施死亡教育課程。在“死亡課”上,一些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會跟孩子們認真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么事。
英國: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死亡和喪失”課程,為年齡低至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
日本:近年來,日本出版界以死亡為主題的作品日漸增多,其中有部分是針對孩子的,比如《對孩子來說什么是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