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重學科、過于單一的課程結構正在逐步改變,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協調統一的課程體系正在逐步構建。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上指出,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8年來,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更加突出時代特點,更加符合素質教育要求;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注重學生成長過程和全面發展的考核機制正在形成。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1999年開始著手調查研究,2001年開始在全國38個縣、區進行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國家級實驗,分層推進,滾動發展。到2008年,全國初中已實行了一輪,有的地區達到2—3輪,小學也接近一輪,明年將全部推進。除了一些尚未完成“普九”的西部省份外,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已擴展到25個省份。
據介紹,“新課改”實施后,義務教育階段的總課時減少了380課時,其中小學數學課減少了146課時,而體育課卻增加了156課時;高中必修課減少了347課時,又相應增加了410選修課時。學生需要參加研究性課程,培養創新精神,還需要參與社區服務。
為扎實推進課程改革,自2001年以來,教育部開展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培訓,為近千萬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和100多萬高中教師提供了不低于40學時的培訓。近日還開展了大規模的網絡全員互動式培訓。各地還普遍建立了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
陳小婭指出,課程改革在取得經驗和成效的同時,仍然面臨著環境和觀念轉變、制度完善、教師提高、投入和條件保障等方面問題和挑戰。為此,教育部將成立由部長負責的課程改革領導機構,研究制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規劃和重大政策,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領導。同時,將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專家審議委員會,吸收各方面的專家擔任委員,加強對課程教材的審核把關,體現國家意志,保證課程教材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學性。全面修訂課程標準和教材,進一步健全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
據陳小婭介紹,下一步將深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推動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序,使綜合素質評價成為學校常規管理制度的基本內容和教師的崗位職責。加強對中考改革方案的評估和指導,進一步完善以能力為核心的命題改革,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作用。積極穩妥地推進高考改革,堅持分類考試、自主招生、多元錄取,把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積極引導中學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