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需要的老師根本不會教
小劉站在一個1.5米高的平臺邊緣,身體伸直準備往后倒,教練告訴他:“這么倒下去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你被12個隊友用手與肩搭成的人體‘浮橋’平穩托起;另一種可能則是因其中一名同事配合不好,你后背落地脊椎受損,終生癱瘓”。
應著隊友們激情的呼喊聲,小劉安全過關。訓練老師告訴他:“是團隊的氛圍激勵了你,是團隊的協作保護了你,離開了團隊你永遠站不起來。”
聽了教練的現場點評,今年剛畢業的小劉感動得熱淚盈眶:“我們在大學一年的團隊管理與協作課程學習,還不如團隊訓練現場具體與生動。”
黎恒博士認為:“這是高校老師的弱勢,他們缺少市場實踐經驗,也沒有辦法去彌補,只能‘空對空’地給學生講理論與模式。”
浙江恒逸集團正在建設一個大型化工項目,人才需求達六七百人之多。據項目籌建組副總楊旭透露,企業內部只調配五分之一的管理人員,其余都向社會招聘,“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都是希望管理人員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則勝”。
以聚酯紡絲車間為例,管理人員不但需要熟悉化纖工藝生產流程,了解聚酯設備運行特點,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甚至還要有處理斷絲等突發問題的思考與動手能力。楊旭說:“你可以問一問管理類畢業生,大學4年學到了什么?”
據趙曉莉經理介紹,2005年兩名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同時進入杭蕭鋼構工作,一個在人力資源部做職工培訓,雖說學非所用但也能勉強過得去;另一個則去了企業綜合計劃部門,四五年時間過去了,業務上的事情至今沒上手,他也感覺“非常累”。
“管理是一種服從于業務的體系與方法。只有當企業把業務做大以后才談得上管理,只有對業務充分理解與認知后才能真正管理”。浙江三弘集團董事長、總裁章軍華表示,十多年前企業初始階段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十年后有了這個需求,“大學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派不上多大用場”。
章軍華眼下正在組織30多個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他給大家主講持續改進產品質量問題。比方說,現在產品合格率是87%,下一階段目標提高到99.7%。那這12%的數據怎么統計出來?其中影響產品質量的人的因素是多少,工藝流程又是多少?統計學的工具在大學都學了,可到了實踐中他們卻不知道怎么去統計、分析與管理,“學了也白學”。
在合肥從事地產業的陳鳳江接觸過不少管理類本科畢業生。他告訴記者,“搞管理,來了后要做哪些事這些學生一問三不知,他們學的那一套純粹是紙上談兵”。沈鐵偉副總則發現,管理類畢業生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不是低頭、虛心向單位老人請教,而是“把書本當作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或信奉上網找答案,一抄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