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溫家寶和同學們一起共進午餐。 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第二堂聽的是語文課。老師講的是《蘆花蕩》,在座的可能有不少老師講過,我過去也讀過,但今天和學生們一起讀,覺得別有一番新意。缺點是開始沒把作者的簡要情況給同學們介紹。既然是講《蘆花蕩》,作者又是孫犁,是中國現代的著名作家,他曾經寫過什么著作,有過什么主要經歷,我覺得有必要給學生講講,但是老師沒有講,也許是上堂課已經講過或下堂課要講。孫犁是河北安平人,他一直在白洋淀一帶生活,1937年參加抗日,所以他才能寫出像《蘆花蕩》和《荷花淀》這樣的文章。講作者的經歷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作品源于生活。孫犁于1937年冬參加抗日工作以后,到過延安,然后陸續發表了反映冀中特別是白洋淀地區的優秀短篇小說,其中像《荷花淀》、《蘆花蕩》都受到好評。但我緊接著就有一個驚喜,這是我過去上學時沒有過的,就是老師讓學生用4分鐘的時間把3300字的文章默讀完,我覺得這是對學生速讀的訓練,是對學生能力的鍛煉。她不僅要求學生專心,而且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我們常講人要多讀一點書,有些書是要精讀的,也就是說不止讀一遍,而要兩遍、三遍、四遍、五遍地經常讀。但有些書是可以快速翻閱的。默讀是我聽語文課第一次見到的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有時間要求的。我發現學生們大多數都讀完了,或許他們事先有預習,或許他們真有這個能力。緊接著老師又叫學生概括主要故事情節,這是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我以為非常重要。3300字的文章要把它概括成為3句話:護送女孩、大菱受傷、痛打鬼子。要有一定的邏輯性,要抓住文章的核心,這不容易。我上學時最大的收獲在于邏輯思維訓練,至今受益不淺。這種方法就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緊接著老師又要求學生通過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懂得寫人和寫事,這里既貫穿著認知,又貫穿著思考和提升。老師特別重視人物的描寫,因為孫犁這篇東西用非常質樸的語言寫了一個性格鮮明的抗日老人,其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四個字:自尊自信,這是他人格的魅力。因為他能夠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表現出鎮定,當他認為這件事情做得不好時又十分懊喪。語文教師還讓學生進行了朗誦。我以為語文教學朗誦非常重要,它是培養學生口才的一條重要渠道。如果我們引申開來,由邏輯思維到淵博的知識到一種聲情并茂的朗誦就是一篇很好的演講,需要從小鍛煉。老師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講到課文的高潮時,她講這位老人智勇雙全,愛憎分明,老當益壯,點出老人的愛國情懷,然后概括出老頭子最大的特點是抗戰英雄,人民抗戰必勝,偉大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講到這堂課的中心思想是要熱愛祖國。這樣,就把課文的內容升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