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機 對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影響究竟有多大?
最新公布的一系列數據,令人對今明兩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十分擔憂。由于受到金融風暴等各種因素的襲擊,廣東省今年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市場勞動需求持續下降。在過去八個月期間,全省虧損企業過萬,有的已經或者瀕臨倒閉。以出口玩具制造業為例,全國超過一半的工廠在今年前七個月倒閉,大部分是年營業額1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型企業。許多往年必定出現在校園招聘現場的中小企業,甚至大企業,已經明確表明取消招聘計劃。但是另一方面,求職人數不斷上揚,其中第三季度以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求職數量增幅最為明顯。結合國家人事部的統計資料,由于高校持續擴招,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接近600萬,加上往年畢業而未能就業的高校生,就業大軍高達1000萬人。
自從十年前開始高校擴招,幾乎每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都是“嚴峻的”。但這一次的情況又是全新的。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第一次感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之所以說第一次,是因為它的影響不再局限于高端的政治經濟層面,而是延伸到末梢的個人生活和工作層面。它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尤其是對即將步出校門的畢業生,是首次的、真實的并且是立刻的。因此,擺在所有人面前,不是重復了十年的老問題,而是一個全新的就業問題。這需要我們重新評估金融風暴未來五年內,畢業生就業可能出現的狀況,以及他們面臨的困難,提前做好各種相應的準備。
一般而言,金融危機下,高校畢業生就業至少會出現以下四種情況:
首先,越是經濟動蕩,前景不明朗的時期,越會有更多的畢業生涌向政府公務員隊伍。因為公務員的福利和收入雖然不是最好,但是最為穩定。2009年國家機關公務員招錄考試報名情況已經印證了這點。今年報考人數急劇增長,從去年的80萬人,突破105萬人,其中以高校畢業生為主力。
其次,金融危機對畢業生的影響,包括求職所需的時間、可供選擇的職位和行業、薪酬水平、招聘人數等,是一個逐步波及和擴大的過程,并不會在當年完全呈現。以始于1997年6月的亞洲金融危機對香港畢業生的沖擊為例,某高校畢業生的待業率,1997年仍然維持在2.3%的較低水平,到了1998年驟然上升到6.6%。
第三,就業前景不理想,會促使更多的畢業生選擇留在校園、繼續升學,而非就業。依然以香港某高校為例,選擇繼續升學的畢業生從1996年的14.7%,上升到1999年的18.4%。最后,即使最終能夠就業的畢業生,通常面臨巨大的生活成本壓力。一方面,即便是同樣企業、同樣職位,前后兩年招聘的員工工資也有可能相差數千元。從香港應屆畢業生的求職情況來看,已經有求職者主動要求減薪10%。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固定的工種可能變為小時工和臨時工,進一步削弱畢業生的福利和工資。在全部生活成本中,住房無疑占了大頭,尤其是需要自己租房的外地畢業生。以香港房屋署最新調查數據為例,高學歷的年輕單身人士申請低廉的政府公屋的人數大增,由以往的20%增加到31%。
若經濟進一步惡化,以上四點將會構成畢業生及其家長、各高校、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未來五年內所面對的真實圖景,與過去十年完全不一樣。首先要問的是,政府主管部門以及各高校可以怎么準備,我們的畢業生才不至于以個人之力直接暴露于全球金融風暴之下。
舉辦招聘會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信息的細致收集、認真評估和全面公開,以及技能培訓和一線人員的經驗交流。只有充分給予學生信息,才能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比方,踏踏實實地收集每一年畢業生流向、就業率、薪酬水平等具體信息,形成詳細報告,放在網上向所有學生公開,而不是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統計和管理需要。
針對金融風暴,邀請其他國家和地區、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舉辦專題講座,而不是讓學生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在香港,已經有高校舉辦類似的講座,教授如何在金融危機中謀職,我們能不能也做類似的嘗試?同時,舉辦廣泛的校友經驗交流會,這是盡快獲得一手資料和減少個人走彎路的好方法。在金融危機時期,信息的公開和及時傳導至關重要,是幫助個人做出決策、調整預期的前提。
另外要多方面拓寬畢業生的選擇面。如果畢業生一窩蜂涌進政府部門,既不切合實際,也會造成惡性競爭。相反,我國現在急需發展社會政策,未來十年將會需要大量的社會服務組織和專業人士。應該因勢利導,鼓勵此類組織的發展和人員培訓。
從香港的經驗來看,社會服務行業一直是金融危機中吸納畢業生的主要力量。同時,應當對學生是否繼續升學做出前瞻性預測,并配以相應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資源,避免政策滯后。最后,充分估計畢業生的生活壓力,在財政上給予考慮。比方說,發放一定的個人無息貸款,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如何把金融危機轉“危”為“機”,就政府主管部門及其下屬高校而言,若能藉此切切實實形成一套專門針對畢業生的就業服務政策,那真的就是轉“危”為“機”了。(鐘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