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多元化
來英的中國留學生年齡小的越來越多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給留學生分分類,這個想法其實經常掛在我們嘴邊,但乍一說起,我們又往往很難概括起來將自己歸類,前日看到這篇關于留學生類型的報道,倒是引起同伴們中不小的爭議。
以國籍來劃分類型,無非是在區別留學生不同的社會和家事背景,這是一個學生的成長環境,是在基因以外決定我們人生觀、價值觀的最主要來源。
我想這份報告分析的初衷是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追溯起來,seeker--香港留學生基本代表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中產階級背景,與西方不同的是,他們還保有些中國傳統思想中對孩子優生優待的想法,故而要求不高,他們的孩子也會繼續保持中產階級生活;gekko--算是社會偏上流階層,他們想用自己的實力來超越父輩;bono里一提到美國留學生,就讓人一下子想到了美國夢,那是一個時代美國人的特征,自由開放充滿機遇,也象征著那種進取的理想主義精神,看來他們是自己為了個人深造有所成就而選擇留學的;kid和surfer是明顯一群家庭條件好,不由自主被送出國的學生,就像這名字起得,心理并不成熟,生活沒有目標。
這些其實都在證明家庭背景與教育對一個孩子長成的影響。而以國際劃分未免過于籠統和狹隘。不過我想這份報告在一個側面,如上所述,表明了,各個國家和地區能夠負擔子女留學的人群的特征。但這對于關注留學生本身并沒有多大的幫助。比如我們中國留學生的多元化程度就很難以地域理論來分析。
學習和享樂
我的朋友曾經開玩笑地把中國留學生分為兩派——鍍金派和學術派。前者每天漫無目的,追求享樂,學習也較一般,即使在很好的大學里,也基本屬于kid和sufer;后者積極進取,努力奮斗,包括seeker、gekko和bono。按照物以類聚,人以群居的規律,他們也自然形成了校園中的兩派人,一派人每天在想著吃什么、玩什么、買什么,一派人每天在為自己解答十萬個為什么,在想自己該做些什么有意義的事。
這看似極端,而校園里也確實在逐漸形成這樣兩個棱角鮮明,甚至對立的團體。在國際化嚴重的倫敦大學中,中國人越來越多,倒是襯托著外國人越來越本分,對歐洲聯盟國以外地區相對高昂的學費也使得亞太地區的留學生和其他留學生的背景差距越來越大。而在這個華裔團體中,除了馬來和新加坡人大多一如既往地安分踏實努力學習,除去BBC身份單純些,中國,包括內地、香港、臺灣來的學生很少是家里沒什么背景的,不然也很難負擔孩子出國。
所以說,如果真有一份中國留學生報告,我看倒要分成三類,一類是從小在英國長大而也在這里上大學的,他們和本地人更為相似;一類是碩士、博士才來英國深造的,他們的目的性強而性質也相對簡單;最后一類是GCSE、A-level就來到英國或者本科直接就讀于英國大學的學生,而這一類幾乎就是個鮮明的中國富有人群下一代生存實況報道,不僅在英國,在世界上其他中國留學生遍地開花的地方也同樣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