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做客新華網,談“高等教育的時代命題”。 新華網 張泳攝
高等教育需要多樣化的質量觀和人才觀
主持人:剛才您說的一些數字,使我們能夠感受到我國成為一個高等教育大國了,但是要成為一個高等教育強國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您提出的實現高等教育“質”的提升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第一步。如何理解“質”,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提高呢?
鐘秉林: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尖銳,也非常好。我個人認為要想實現一個教育強國的戰略構想,當前可能有幾項工作要做。從全國教育的發展宏觀情況是這樣的,從北京師范大學的自身情況來說也是這樣的,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動高等教育公平,推向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重中之重。在高等教育內部,包括媒體對這個問題也很關注。有的說現在高等教育由于學生太多以后,質量下滑了。我覺得首先你要想評價一個學校也好,一個系也好,它的質量如何,首先需要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涉及到了一些教育理論的問題,比如說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問題。到底在中國現在的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質量觀和人才觀如何去認識,我覺得首先要樹立一個比較科學的質量觀和人才觀。現在大眾化教育已經到來,就不能像過去精英教育下執行比較單一的質量標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又多了大眾化了,就要建立“多樣化”的人才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分層次、分類型的,這是社會的需求。另外,從高校內部改革來講,我們的學科、專業結構也在進行調整,既需要學術型、學科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高層次的應用型、技能型的人才,這說明我們應該有一個多樣化的質量觀和多樣化的人才觀,如果是單一的價值趨向那么就會產生一些問題。
比如說很多的人認為孩子要有出息就得上好高中、考好大學,這從某些角度看是對的,但是從學生自身的角度來看可能是不可取的,現在社會是大量需求的,我們需要多樣化的人才觀和質量觀,所以我覺得要解決“質”的問題,必須要建立一個符合大眾化教育的人才觀和高等教育的質量觀,各個學校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科學的定位,在這個基礎上再扎扎實實的把高等教育內部的人才教育抓好,把人才的質量逐步提高上來。
社會公眾、輿論媒體也應該有一個“多樣化”的正確導向。我覺得我們的科學研究、對外服務等水平,從北京師范大學的局部來講是穩中有升的,當然我們還面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
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做客新華網,談“高等教育的時代命題”。 新華網 張泳攝
高校評價應堅持多樣化標準,減少形式主義
主持人:現在您也在和大家呼吁這個問題,面對大眾化教育的規律和新的需求。新形勢下,我們應該有一個和這個時代、這個形勢相匹配的人才觀和質量觀。其中就包括了質量如何提高,而且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質量以后,如何去評價它就是高質量的呢。
鐘秉林:我講過的,我們要想辦好大學,首先要有一個科學的人才觀和質量觀,在這個基礎之上,既然人才是要分層次、分類型的,這就需要各個學校有一個科學的定位,比如說有的學校辦學歷史比較悠久,水平比較高,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等,那么將來就可以強調學術和學科的水平,重視科學研究,而且重點科研成果要轉變成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資源,這是很不容易的事。在這類學校里,應該培養那種所謂的拔尖創新的英才。
還有一種定位就是應該定位在教學、科研并重,以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人才為主,同時要有相當高水平的科研相互支撐。就是應該把本科生培養成高質量的人才,當然也可以適當的做一些科研。首先要能夠科學定位,然后各安其位,我們要認真的辦學,既不能攀高,也不能就低。攀高的話大家都想成為尖子,就低的話主要是針對不同學生,各個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發展目標,各安其位,把這個問題解決好。
至于對高等教育如何評價,這個問題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社會和媒體對大學的評價評估有很多的說法,我覺得首先是教育部,從教育主管部門來講要宏觀管理、分類指導,不能什么標準都是“一刀切”,這樣就會造成一些歧義,造成偏離我們社會導向的指導。當然分類說起來容易,真正的做起來也不容易,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作為學校來講,應該扎扎實實的搞內涵建設和發展,要明確自己的發展思路,比如我自己的體會就是在大學里面,我們可能剛剛處理了一個科學發展問題,就是規模、結構、質量、效益、速度這五個方面如何協調發展,如果你沒有規模,就談不上一個質量的問題。
但是,在規模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基礎之上,質量如何提高呢,內部各種結構如何去優化,效益如何去提高,另外發展的速度如何把握,這也是一個發展節奏問題,這些都需要比較好的去進行研究,應該處理好規模、結構、質量、效益、速度這五方面的關系。
北京師范大學在自己的發展過程當中也就這樣的一個過程,我是2001年到北京師范大學的,那時候每年本科招生2100人,現在我們依然堅持每年招本科生2100人,我們沒有把規模擴大,我們強調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內涵發展、提高質量”。因為,北京師范大學在三環附近,如果大規模的擴大招生規模,可能學生的生活條件、學習質量就會下降了,所以我們一直保持本科生一定的規模。我們的在校研究生、博士生超過了9000人,總數已超過本科生,本科生就是每年2100人。我們進一步增加了外國留學生,現在在讀的外國留學生已經達到2000人。發展的思路要非常的明確,堅持內涵發展,處理好剛才我講個幾方面的關系,我覺得必要的評估還是需要的。
高等教育法里面也提到了對高校的評估問題,包括你大學的資金用得如何,必須要對社會公眾、對于社會有一個交代,但是評估的時候還是要堅持這種多樣化的標準,減少形式主義。另外,要盡可能減輕學校的負擔,充分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評估主要是讓學校內部建立起一個質量保證體系。這個質量保證體系,既可以保證自我發展,又可以實現自我約束,這是一個評估的主要目的。實際上我們現在要建立現代大學的制度,有很多的觀點。我個人認為我們首先應該能夠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同時我們要有一個自我約束的制度。
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做客新華網,談“高等教育的時代命題”。 新華網 張泳攝
高教評估需要總結,需要分類評估
主持人:我們要有一個多元化的人才觀、質量觀,而且要有一個多元化的評估體系,這種多元化、多層次的質量觀如何去落實呢?
鐘秉林:政府教育部門拿出了一定的資費去做這個事情,各個學校也在積極的申請這些項目,我想在實施過程中我已經注意到了這些項目指南了,實際上還是分類型、分層次來一批一批的啟動相關的項目。比如說有的是針對研究型大學,有的是針對普通大學的,有個是針對高職、高專大學的,現在這些項目還在啟動當中,我們也在不斷的向教育部提出自己的想法,供他們參考。
主持人:那么怎么看學校落實的情況呢?
鐘秉林:學校可以按照自己的定位發展目標,再根據教育部的項目去積累。教育需要積累,周期性比較長,我們培養一個本科生還需要四年呢,若干年以后如果大家再回頭看看,可能就會做出一個相當的評價,現在談時效如何可能還為時過早。
現在中國的評估教育,從政治層面、教育層面、操作層面可能都需要進一步地調整,現在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水平評估到今年上半年五年一輪的評估基本結束了,在這個基礎之上如何總結經驗,特別是總結發展中的問題,以便規劃下一輪的評估如何做,這是我們高校非常關注的問題。
我們北京師范大學承擔了這方面的項目,當然現在項目還在進行過程中。比如:對這一輪的評估進行總結;進行國際比較研究;我們從國外的相關評估評價當中,能夠得到什么借鑒。我剛才講了,現在講多樣化,如果要評估的話也是要進行分類評估,但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高等教育如何分類,分類明確了以后才能按照不同的類型制訂多樣化的評估指標體系,這個指標體系出臺了以后,如何實施也要讓一些專家來進行這方面的科學評估,為下一輪的評估做一個科學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