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廣場購物中心,南賓鎮紅星村土家族老漢劉望福正在挑選觸摸屏手機。特約攝影 譚華祥
據有關部門統計,到“十一五”末的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17600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5200元左右。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是3.3:1。如果加上公共服務、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差距,城鄉差距會更大。
因而,切實改善農村面貌,讓農民包包鼓起來,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關鍵。為此,《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在“十二五”末,城鄉收入差距要縮小到2.5:1;同時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農民現代化生活水平,加快推進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
在“十二五”期間,我市的城鄉差距會不會縮小,市民對此的信心如何?重慶調查總隊關于重慶市民展望“十二五”問卷調查綜合研究報告的答案是:在受訪市民中,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市城鄉差距將顯著縮小的占16.07%,認為有一定程度縮小的占48.52%,即有2/3的市民認為我市的城鄉差距會在“十二五”期間縮小。
讓農民逐步享受與城里人同等的待遇———
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的制度設計,城鄉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建設,將加快城鄉差距的縮小
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面小康,關鍵在城鄉統籌一體化,重點在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資源要素流動“五大統籌”。讓農民逐步享受到與城里人同等的待遇。
《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加快農村道路、飲水安全、清潔能源、環境整治、信息暢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城市基礎設施銜接融合,逐步實現一體化建設。
城鄉公共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建設,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礎。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全面實施鄉村規劃,科學布局農村村落,因地制宜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擴大村落集聚人口規模,改造農村危舊房,建設巴渝新居,讓農民的住房和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在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和農民住房的同時,在“十二五”期間,將圍繞農村教育、公共衛生、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實施農村中小學,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村級公共服務中心,以及文化體育設施標準化建設,縮小與城鎮公共服務軟硬件標準的差距。
由胡鞍剛擔任課題組組長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關于重慶“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的研究認為,我市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的制度設計,抓住農民工這個城鄉統籌的突破口,圍繞農民工進城的戶籍、社保、子女入學等問題,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力爭在“十二五”末,初步構建起面向基層、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建管分離的交通、水利、生態、能源和信息化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格局。
重慶調查總隊的調查顯示:有54.65%的市民認為,在“十二五”期間,我市在統籌城鄉發展中,最有可能取得成效的是教育、醫療和養老保險。
目前,我市的城鄉居民社會保險體系已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在全國率先建立符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險制度。建立了“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和“低費率、保大病、保當期、用人單位繳費為主”的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二是探索建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按照“共建一個平臺,運行兩套標準,實行城鄉統籌,均衡公共服務”的思路,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三是建立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出臺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解決廣大農村居民、城鎮部分靈活就業人員和部分超過60歲未享受養老保險或退休待遇人員的養老保險問題;四是建立新征地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即征即保”機制;五是歷史遺留問題逐步解決,基本消除“死角”。解決了90萬被征地農轉非人員、13.8萬三峽庫區淹沒農轉非移民、城鎮用人單位超齡未參保人員的養老保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