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并為思明區,原三區的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二、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三、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后,廈門市轄思明、湖里、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圖為廈門新區劃示意圖。1、同安區;2、翔安區(轄原同安區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鎮);3、集美區(增轄杏林街道辦和杏林鎮);4、海滄區(由杏林區更名);5、湖里區;6、思明區(由思明、鼓浪嶼和開元三區合并)。(本圖根據現有區劃繪制,僅為示意圖。法定正式區劃界線須由有關部門依法勘定公布。)
****************************************************************
思明區
思明區位于廈門島南部(包括鼓浪嶼島),北面與湖里區毗鄰,東、西、南面與大擔、二擔、金門、漳州隔海相望。全區總面積73.1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3.64萬人。下轄蓮前、嘉蓮、員當、梧村、鷺江、公園、濱海、廈港、中華、文安、思明、鼓浪嶼等12個街道辦事處,設有97個社區居委會。
思明區歷史悠久。明末清初(1650年),鄭成功為了抗清復明,駐軍廈門時,把廈門改為思明州。新中國成立后,廈門市劃分行政區域時,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把本區命名為思明區。2003年5月,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的批復,原開元、思明、鼓浪嶼三區合并成立新的思明區,思明區的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
思明區風光旖旎。轄區旅游景點密布,名勝古跡眾多,山海環抱,花木映襯,秀麗與靈動并蓄,自然與人文交融,既轄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區,又擁有10多公里長的海濱沙灘及金沙碧波的天然海濱浴場;廈門新“二十名景”中的“鼓浪洞天”、“皓月雄風”、“菽莊藏海”、“萬石涵翠”、“云頂觀日”、“太平石笑”、“天界曉鐘”、“金榜釣磯”、“虎溪夜月”、“員當夜色”、“東環望海”、“金山松石”、“五老凌霄”、“胡里炮王”、“鴻山織雨”等十五景均在轄區內。
思明區經貿發達。早在十八世紀,思明區已是“近城煙雨千家市,繞岸風檣百貨居”的主要商品集散地,轄區的太古碼頭便是當時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如今,被譽為“中華十大名街”之一的中山路和廈禾路、湖濱南北路等道路縱橫交錯,沃爾瑪、好又多等大型超市、商場遍布轄區,成為聞名遐邇的購物天堂。光電產業、總部經濟初具規模,以商貿業、旅游業、房地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增長迅速,已占全區GDP比重的60%,三次產業比例為0.21:39.64:60.15。
思明區人文薈萃。轄區擁有華僑博物院、英雄小八路紀念館、“八?二三”炮戰遺址、鄭成功演武場遺址、鄭成功紀念館、魯迅紀念館、陳化成故居墓園、人類博物館等自然人文景觀,還有全國重點高等學府廈門大學、國家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鷺江大學、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校以及省一級達標學校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廈門六中、廈門實驗小學等知名教育科研機構。
改革開放以來,思明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握機遇,努力拼搏,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增長方式轉變,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的快速、協調發展。近年來,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城區示范單位”、“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社區服務示范單位”、“全國城市計生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科普工作示范區”、“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區”等榮譽稱號。
廈門市行政區劃調整后,思明區迎來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機遇。思明區將以此為起點,統一思想,加快發展,積極實施質量立區、科教興區、商貿強區、旅游旺區等發展戰略,努力將思明區建成經濟繁榮發達、城區亮麗溫馨、人民安居樂業、政府運轉高效的中心城區,建成廈門海灣型城市的核心區、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強區。
湖里區
湖里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位于廈門島北部,三面臨海。1987年11月建區,下轄江頭、禾山、金山、湖里、殿前5個街道辦事處,陸地面積61.41平方公里,占全島46.33%,海岸線長達24公里。區內大型深水碼頭、國際機場、市政道路網、區域公路網,城市通訊網和供水、供電、供氣及污水處理系統等基礎設施星羅棋布,區位優越明顯,投資軟、硬環境已日臻完善。
建區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湖里區的經濟建設歷經了“八五”時期的高速增長、“九五”時期的快速發展和“十五”之初的良好開局,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2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61億元、工業總產值71.27億元、財政總收入6.24億元,分別是建區后第一年(1988年)的197倍、507倍、19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8250元。2002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為12.72萬,4.44萬戶,其中城鎮人口10.19萬人,占總人口的80.11%。年末全區常住人口44萬人,其中外來人口32萬人,占72.73%。
集美區
集美區位于福建東南沿海,是廈門市六個行政區之一,轄有灌口鎮、杏林鎮、后溪鎮、杏林街道、集美街道和僑英街道,面積270多平方公里,人口28萬多人。廈門大橋把集美與廈門島連成一體,是進出廈門經濟特區的重要門戶。
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相繼設立杏林、集美臺商投資區,享受廈門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使集美區成為海峽西岸一塊充滿商機、充滿成功機遇的投資熱土,是廈門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集美區是著名的僑鄉和風景旅游區,旅居海外的僑胞有六萬多人。這里環境恬靜幽雅,風光旖旎,陳嘉庚先生故居、鰲園、歸來園、李林園、龍舟池、鱷魚園、萬寶山觀光果園、學村建筑群等都是獨具閩南風韻的人文景觀,年旅游人數近百萬人次。
集美是廈門市的文教區,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村已有90年的歷史,享譽海內外,擁有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完備的教育設施。學村內現有集美大學(下設15個學院,34個專業,涉及8個學科門類)和華僑大學華文學院等知名高等院校,使集美區成為高素質人才集中的地方。
集美歷史文化積淀極為豐富,擁有文化中心、影劇院、體育館、圖書館、文化廣場等良好的文化設施。“學在村中,村在學中”和獨具的僑鄉文化特色,為投資區的軟環境披上了全新霓裳,提升了集美的文化品味和對外影響力,是福建省文化先進區、一級達標文明城區和廈門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區。
集美區內有杏林、集美兩個臺商投資區,在臺商投資區的10多年建設大潮中,集美區人民抓住機遇,以“開明、守信、競爭、開拓、奉獻”的特區精神,取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第一產業得以優化,第二產業壯大發展,第三產業成為商家的投資熱點。已成功開發集美北部工業區、杏北工業區、灌南工業區、中亞工業城、杏南工業區等。至2002年,集美區引進外資項目610個,合同利用外資26.93億美元,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83.35億元,集美區實現了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封閉型經濟向以工業為主的開放型經濟轉變的歷史性跨越,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經濟格局。
實施廈門海灣型城市發展戰略,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程,把集美建設成為生態型的文教旅游區和環保型的高新產業區。逐步形成三個發展平臺:進一步做大做強工業經濟,以電子機械為主建設環保型的高新產業區;集中力量,辦好生態型的文教旅游區,培育發展文化、教育、旅游產業;拉開整個城市建設框架,加快集美-杏林新城區建設,構筑城市發展新格局,使集美成為環東海域及杏林灣的一個亮麗城區。
海滄區
海滄,位于廈漳泉閩南金三角地區的突出部,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最高月均氣溫28.5℃,最低月均氣溫12.5℃,極端最低氣溫2℃,極端最高氣溫38.5℃,年均日照時間2233.5小時,年均降水量1143.5MM。地貌主要由丘陵、臺地、平原組成,地勢平坦,地質結構穩定,歷史上未發生過破壞性的地震。優越的港口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早在三百多年前就使其成為福建南部拓海貿易的重要港口。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提出了把海滄建成“東方大港”的宏偉構想。20世紀初期,英國“亞細亞”和“美國美孚”兩大國際財團也將海滄作為輸送石油的中轉站和船舶的加油基地。
1989年5月,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入,中國國務院決定把廈門海滄等地區辟為臺商投資區, 其中海滄臺商投資區規劃開發面積為100平方公里,為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的臺商投資區。1994年6月,江澤民總書記指示:“要把海滄辦成吸引臺商投資、包括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中心,以高新技術為支柱的重要開發區。”海滄從此進入了面向全世界開放、實質性啟動開發的階段。
海滄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稟賦和潛在優勢,被列為廈門拓展港口經濟和迅速發展大工業的最佳區域。
同安區
廈門市同安區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閩南金三角中心地帶。北鄰安溪、南安,南臨集美,東連翔安西接長泰,與金門隔海相望,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同安區轄大同、祥平二個街道,洪塘、五顯、汀溪、新民、西柯、蓮花等六個鎮。陸域面積657.59平方公里,2003年戶籍統計人口29.40萬人,其中非農人口11.43萬人,耕地13.99萬畝。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53.42億元,工業總產值93.52 億元,農業總產值9.3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0.5:55.7:33.8。財政總收入 5.9億元。同安區地形復雜多樣。全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區陸域面積657.59平方公里。2003年戶籍統計人口29.40萬人,其中非農人口11.43萬人,耕地13.99萬畝。
同安區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熱量充足。冬短(25天)無嚴寒,夏長(152天)無酷暑,春暖晴雨多變,秋涼氣爽怡人。年平均氣溫21℃,最冷月元月平均氣溫12.8℃,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4℃,年平均降水量1467.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030.7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685.2毫米,年積溫5767~7717℃。有著豐富的發展農林牧漁的氣候資源。
同安區具有山、海、熱、僑、臺、特的自然環境優勢、區位優勢和歷史人文優勢,是投資創業的理想之地。
翔安區
2003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廈門市調整了部分行政區劃。將原同安區所轄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和大帽山農場劃歸出來,組成翔安新區;使翔安成為思明、湖里、集美、海滄、同安之后廈門市轄的第6個行政區。
翔安區東臨泉州南安市,西至同安(大同)城區和同安灣,北至大帽山體,南至大嶝海域。翔安區陸域面積共351.6平方公里,全區可用于工業和城市建設的土地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占廈門全市總面積的近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