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糧食安全基層“遇冷”
改變產糧大縣“要飯財政”現狀,建立多方位的、新型的、高標準的糧食生產區域利益補償機制
記者在吉林、江蘇、河南等糧食大省調研了解到,盡管國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但糧食主產區財政資金緊張狀況未得到改善。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越多,經濟越落后,陷入“糧食大省、經濟弱省、財政窮省”的怪圈。
我國糧食生產呈現越來越向糧食主產區集中的趨勢。近十年來,全國糧食增量的91%來自13個糧食主產省(區)。但從收入來看,除遼寧、江蘇、山東3個沿海省外,其余10個主產省(區)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8%,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7%,農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糧食主產省(區)人均財政支出6136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0%。
農業專家和基層農業工作者擔心,糧食生產區財政資金緊張狀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勢必會影響其抓糧積極性,甚至放松糧食生產,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為此,專家們建議,盡快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長效機制,加大向糧食主產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健全和完善糧食主產區金融支持政策。
產糧大縣“吃飯難”
剛剛上任的吉林省農委主任李國強曾經是產糧狀元市榆樹市的市委書記。榆樹市是全國第一產糧大市,但人均財力只有3000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3。李國強說,“榆樹市的黑土地抓一把冒油,插一根筷子發芽,把這里的土拉到別的地方就是肥料,這么好的黑土地浪費、蠶食都是造孽”,但是,大糧倉卻沒有改變榆樹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面貌,還要自己找吃的、找花的,基層政府抓糧積極性并不高。
河南省2012年的人均財政支出為4516元,其中,89個產糧大縣的人均財政支出是218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還少。河南省排名前15的產糧大縣的財政支出人均為1581元,比89個縣的還低。這說明產糧多貢獻大,財政卻越糟糕,河南信陽市委書記郭瑞民說:“糧食調出區實際上調出了土地資源、淡水資源、勞動力資源,并承擔了發展工業經濟的機會成本。”除了河南,13個糧食主產省(區)中,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和安徽也是糧食調出省(區)。
“農民致富‘非農化’,高效農業‘非糧化’”,江蘇省興化市糧食局副局長章存康認為,甚至一些地方,在水產養殖面積、新建公路里程、招商引資新建廠房、新建樓盤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瞎編一些三農數據騙中央領導,歸根結底是產糧大縣“要飯財政”造成的。
“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主產區的負擔越來越重,在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的同時本地區的現實利益卻受損。”吉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守臣曾擔任主管農業的副省長。他指出,從13個糧食主產省(區)的部分數據看,我國地區人均財政收入、人均GDP、地方城鎮化水平、地方人均純收入等指標都與人均糧食生產量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也即越是產糧大省,財政收入越少、經濟越落后、城鎮化水平越低下、農民人均純收入越低。
近年來,國家實行了糧食大縣獎勵政策,對緩解縣級財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政策力度不夠,很難從根本上調動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
一位產糧大縣的縣委書記表示,糧食大縣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生產糧食,犧牲了大量的發展機會成本,維護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只能獲得微薄的利益補償,根本不能改變糧食主產區經濟落后、財政狀況困難、公共服務低下、城鎮化水平不高的狀況,這對產糧大縣是非常不公平的。
在糧食價格較低和稅收貢獻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對地方政府而言,大量資金投入卻難以帶動GDP增加和稅收增加,必然影響抓糧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種糧農民期望政府增加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江蘇省高郵市八橋鎮金港村種糧大戶潘鉆友說:“不管怎么說,咱們還是靠天吃飯的農業,我們家承包150畝農田,如果有一年受災,就很難翻過身來,希望政府能夠幫助種糧大戶完成打井、修建排澇溝、修建田間渠系等工作。如果這里的農田變成旱澇保收田,糧食產量還能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