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七、大通現代農業的目標定位和今后的發展重點
(一)目標定位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總體要求,在現有農業生產示范區(園、片、場)的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和高水平建設好大通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堅持“以工促農、以貿帶農、以旅助農”,發展以“三產聯動”為特征的現代農業,通過第二產業來促進和改造第一產業,用第三產業來帶動和幫助農業,引領傳統農業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農業產業,使示范區成為現代農業生產與新型農業產業培育的樣板區、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農業裝備應用的展示區、農業功能拓展的先行區和農民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基地,加速推進青海特色大通特點的農業現代化建設,示范和引領青海乃至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農業發展。
(二)今后的發展重點
1.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特色化、規模化、園區化、產業化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突出發展設施農業。加強糧油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推進糧油高產技術普及化,組織實施糧油高產增效創建活動,建立糧油高產示范種植基地,積極推廣高產優質品種、高產綜合配套技術,提高單產水平。著力發展設施園藝業,加快發展大棚、日光溫室等設施園藝,推進高效蔬菜、花卉苗木、應時鮮果等園藝產業發展。積極發展設施畜牧業,圍繞優質瘦肉型豬、肉牛羊、奶業、優質家禽等優勢主導產業,加強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規模養殖小區建設,提升畜牧業集約化生產水平。
2.一產二產聯動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層次。要做好蔬菜、肉類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在橋新核心示范區,聚集一批知名企業,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加強一二產業的聯動發展,實現以工促農。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以海發等大型批發市場為骨干,農貿市場為基礎,農產品直銷店、食品超市、連鎖超市為補充,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參與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營銷,促進農產品銷售。強化農產品質量建設,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大力發展品牌農業,以名特優新農產品為重點,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積極培育和創建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市場知名度。
3.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貢獻份額。要加大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力度,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建設,力爭在農業生產的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重大突破,切實把農業科技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運用生物技術加大種植業、畜牧業、園藝和食用菌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努力推進良種產業化;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突出解決好設施農業節肥、節水、馬鈴薯耕作、飼草加工等技術問題;強化抗災防災、農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以及農產品加工、儲藏和保鮮等技術研發和推廣;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抓緊建設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結構,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整合農業行政、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力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強化農民科技培訓,加大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力度,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積極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創業的新型農民。
4.大力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集約化生產水平。加快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按照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要求,以發展設施農業為重點,集聚先進生產要素,加快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努力把農業園區建設成為科技示范平臺、種子種苗生產基地、產業帶動載體,增強農業園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輻射帶動功能。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將分散經營的農戶有機整合,加快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動集聚,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平臺加大扶持力度,推進農業規模化發展。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試點,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培育和發展農村流通合作組織,支持農民跨區域成立農產品產銷合作組織。
5.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科學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農業節能減排,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要求,積極推廣生態農業生產技術、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和農牧結合技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大測土配方施肥力度,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緩釋肥,擴大綠肥種植面積,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到2015年,全縣化學氮肥、化學農藥使用量要分別減少8%和15%。積極推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快實施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和農村“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工程,大力推廣“畜—沼—菜”高效種養生態循環模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抓好退耕還林、沼氣池、植樹綠化等工程建設,改善人居生態環境。抓好草原生態、飼草料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節糧型草食家畜生態畜牧業。
6.一產三產互動發展,挖掘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業功能由以農產品生產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并重轉變,依托設施農業、農業景觀和農村特色地域文化,以農事體驗、農展節慶等為載體,積極挖掘農業文化內涵,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生態旅游農業,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社會、生態功能,拓寬農業發展空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構建休閑農業,力爭將花海園藝、綠園新天地、神龍油桃等6個基地打造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集種植、科展、培訓、采摘、餐飲、娛樂為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基地,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農村旅游、休閑、度假,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互動發展,逐步把大通打造成青海重要的都市生態型現代農業基地。
八、推進大通及民族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特色新農村的建議
應該說,大通為民族地區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個好的模式,就大通而言,還有許多有利條件可以進一步發揮;就民族地區來看,還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進一步深化、發展大通模式應當努力的方向
為使大通模式更加完善,還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是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通模式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用現代工廠化的理念發展農業。農業與工業在經營方式方面的主要區別,在于工業通常是集中經營,而農業則是普遍以農戶為單位的分戶經營。經營方式的不對稱,通常使農業在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中處于不利地位。為了增強農業的整體競爭能力,改善農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體上有三種途徑: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二是努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三是廣泛開展“訂單農業”。
二是進一步利用金融對農業支持。需要在加大政府對農業投入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金融、保險等社會各方面力量發展農業。無論是依據歷史狀況還是按照國際慣例,我國對農業的投入都還有很大的上調空間。農業保險是推動現代農業,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保險作為市場化的風險管理和社會管理手段,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等方面大有可為。
三是進一步重視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提升農業科技水平,而農民是農業科技應用的主體,只有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才能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加大農民培訓力度,使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要在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深化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農村成人教育體系,緊密結合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采取靈活的機制和方式,進行農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四是進一步把握工商資本與農業結合。要處理好工商企業進入農業的關系,關鍵是處理好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工商企業進人農業,雖解決了小農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但工商企業的現代工廠化生產方式如何與分散的小農生產對接仍是聯合體面臨的一個難題。因此,工商企業與農戶之間需要中介組織作為橋梁和紐帶。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戶與龍頭企業對接的一個有效組織形式。鼓勵農民自發成立的各種協會、研究會,注冊成為法人團體。因為法人組織的行為接受法律約束,因而能維護和履行合約,減少聯合體中的非經濟糾紛。
五是進一步尊重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要尊重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適銷對路的產品。要堅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和杠桿原理來組織和指導結構調整,千萬不能“一刀切”,同時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引導農民沿著正確的產業發展方向順利前進。只有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科學轉型升級,才能夠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增收”。
(二)推進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需要處理好六個關系
“大通模式”是西部民族地區探索新農村建設道路的進程中涌現出來的成功典型。它既有自己的鮮明特點,也有民族地區的共性。從西部民族地區的大背景著眼,只有妥善處理好如下6個關系,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才能不斷鞏固和擴大。
一要處理好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與國家大力扶持的關系。基礎設施匱乏、現代產業薄弱、縣域財政困難、城鎮現代文明輻射效能低,是西部民族地區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共同困境,是復雜的歷史原因造成的,很難單純靠民族地區自身努力來解決。因此,需要國家不斷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東部發達地區提供有針對性的對口支援,同時也需要民族地區干部群眾繼續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精神,腳踏實地、團結奮斗,真抓實干、加快發展。
二要處理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與政策連續性的關系。西部民族地區縣窮民貧,家底單薄,在探索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既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大膽創新銳意進取,又要防止盲動冒進、標新立異,錯把推倒重來、反復折騰當創新之舉。經過深入調查、科學論證、民主決策后形成的發展思路、政策措施,一定要做到換屆不換套路,一屆接一屆干,“咬定青山不放松”。只有這樣,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否則將勞民傷財、渙散人心。
三要處理好典型帶動、重點扶持與共同富裕的關系。民族地區干部群眾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在創新嘗試的風險面前往往表現得審慎甚至保守,需要先進帶頭、典型開路、事實說服。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各級政府往往選擇基礎條件較好、人員素質較高的地方作為典型和示范,優先予以發動和扶持。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明智和有效的。但是,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共同致富,因此,在樹立典型、扶持先進積累成功經驗之后,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要及時轉移工作重心,通過建立和完善帶動機制,統籌好城鄉之間、民族之間、先進與后進之間的共同發展,不能滿足于錦上添花,而應當在雪中送炭上多下功夫。
四要處理好現代化、市場化發展與民族特色的關系。民族地區的發展目標是實現現代化,而現代化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必須積極引導各族人民努力適應現代化、市場化的發展需要。但是,各地區、各民族的現代化都必須立足自身的現實條件,邁向市場也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只有揚長避短,用足現有的資源條件,才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選擇。因此,要通過激發、調動、肯定、尊重基層民眾的自主性、創造性,來充分發掘、有效利用地方優勢資源、民族傳統文化和人民創造智慧。
五要處理好一般教育培訓與長遠人才隊伍建設的關系。民族地區的建設發展離不開人才。但是,在區域發展差距多年無法縮小的情況下,一般學校教育產出的人才成果往往被“孔雀東南飛”和“麻雀東南飛”的推拉效應銷蝕了。因此,在一時還無力“筑巢引鳳”、根本扭轉人才大量流失局面的情況下,廣大西部民族地區各級政府需要根據本地資源的開發、產業調整的方向,借助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東風,圍繞辦好、辦精、辦實服務本地產業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調整基礎教育的內容、目標、手段,把人才培養、勞動力培訓與地方實業振興更加有效地結合起來,確保大批能扎根、用得上、有潛力的鄉土人才源源不斷地投身到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農業農村發展的大潮之中。
六要處理好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宗教事務的關系。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根本。因此,應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上。同時,也要深入開展黨的民族、宗教理論和政策的宣傳教育,并始終把開展民族宗教政策的宣傳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和經常性的工作抓緊抓好;要尊重民族信教活動,加強宗教工作隊伍建設,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充分調動基層組織的工作積極性,推進宗教活動場所社會管理進程;要發揮好統一戰線優勢,理順民族情緒,化解民族矛盾,做好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統戰工作,促進各民族以及民族內部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結束語
大通的縣級財政收入在全國并不算高,但農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卻不低。這是由于大通很好地平衡了強縣與富民之間的關系,以發展設施農業為基礎,全方位、多渠道拓展現代農業功能,造就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特色的現代農業、整潔的村容村貌、文明的新型農民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局面,有效提升了城鄉居民幸福指數。大通模式充分證明經濟發展是提高農民幸福指數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依托設施農業、發展多元化現代農業、全面推進民族地區特色新農村建設的大通模式,思路清晰,理念科學,站位高遠,為我國民族地區挖掘自身資源優勢,拓展現代農業功能,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強縣與富民雙贏,提供了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