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發展現代農業報告

2012年08月02日16:35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現代農業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畜牧業 大通 新農村建設 農業景觀 農業發展模式 農業增產增效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特色新農村建設研究報告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業經營格局正逐步從傳統小農生產向現代化規模農業遞進,農業生產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業功能從單一生產向多元化方向拓展,產業鏈條從生產銷售向全產業鏈延伸。農業與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發展、互促共榮,已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從總體上看,我國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普遍較差,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業基礎比較薄弱,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與發達地區相比較有一定的差距,農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農業生產還沒有擺脫耕作手段落后、主要依賴傳統經驗和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階段,但少數民族地區一般具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和特色民族文化,且人民群眾勤勞樸實。對我國廣大民族地區而言,都面臨著如何根據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發揮資源稟賦、民族文化等優勢,在有效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環境,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綠色、和諧、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任務。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青海省東部,祁連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海拔2280—4622米,夏秋相連,長冬無夏,冰凍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5.5℃,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全縣總面積3090平方公里,總人口4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6萬人,有漢、回、土、藏、蒙古等2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2.2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9.1%。2011年,全縣實現財政收入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44.6元。

大通作為青海省產業布局中重點發展現代農牧業的區域,作為青海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其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特征和特點,在青海乃至青藏高原都具有代表性。大通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大力發展以資金技術為支撐的設施農業、以沼氣種養為紐帶的循環農業、以市場流通為導向的高效農業、以生產娛樂為一體的休閑農業、以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創意農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走出了一條農業設施化、產業規模化、要素循環化、產品品牌化、銷售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探索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良好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開展大通特色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總結大通依托設施農業,創新機制,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特色新農村的成功經驗,對于大通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積極探索高原環境條件下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與機制創新的途徑,全面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現代農業技術綜合運用以及產業帶動能力,為西寧市、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學習借鑒樣板、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中國民族地區樹立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全面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和實踐借鑒意義。

一、大通模式的實質內涵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縣情民情,以設施為抓手,以市場為導向,以循環為紐帶,以文化為特色,積極實踐現代農業功能拓展、“接二連三”、“跨二進三”,形成了農業生產發展、現代農業特征明顯,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素質提高,農村和諧穩定、生態環境友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通模式,集中體現了集約、循環、高效、休閑、創意等現代農業的多元化特征。

(一)以資金技術為支撐的設施農業

在青海高原缺地、缺溫、缺氧、缺水、多災的自然條件下,現代農業的出路之一在于發展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可以在獲取相同農業產量的前提下顯著減少所需耕地面積,降低水資源、化學藥劑的使用量和單位產出的能源消耗量;可以拓寬不同季節農產品生產的品種,從而使當地的農業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是種植業和養殖業中效益較高的產業,也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大通圍繞“做強大通、服務西寧”的總體思路,把現代化工廠生產的理念引入農業發展中,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不斷加快發展溫棚產業帶和園區建設,逐漸形成設施農業“百里長廊”的局面。2011年大通縣日光節能溫室總規模達2.2萬棟,設施蔬菜生產面積達2.1萬畝,產量達10.5萬噸;全縣牲畜暖棚數量達3.76萬棟156萬平方米,年育肥出欄肉用畜38萬頭(只),肉類產量達3.14萬噸。快速發展的設施農業,既是大通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也為大通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沼氣種養為紐帶的循環農業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保證,保護和建設農業生態環境,是利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大事。大通縣大力發展以林業、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以戶用沼氣工程為重點,結合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大力推廣以“養殖—沼氣—種植”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村莊、庭院廢棄物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環。2011年末,大通縣農村戶用沼氣數目達2.42萬座,其中完成“一池三改”沼氣池2.30萬座;全縣21個規模養殖場建成大中型沼氣池,糞便污水實現無害化處理。通過沼氣與種植、養殖業的結合,有效解決了農村用能問題,改善了農村衛生狀況,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循環農業的發展,既有利于改善大通的生態環境,也有助于提高大通現代農業產品的品質。

(三)以市場流通為導向的高效農業

高效農業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市場為中心來組織生產經營的農業。通過市場的基礎作用,實現農業資源的最佳配置,達到最令人滿意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場化,必須實現從以生產為導向的農業向市場為導向的農業轉變,從而盡快把千家萬戶分散的小規模生產經營與統一的大市場聯結起來,引導農民走向市場,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隨著大通設施農業的發展,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產量迅速增加,蔬菜等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問題已成為影響大通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自2008年起,大通將蔬菜等農產品銷售問題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宣傳,發展訂單蔬菜,培育大通“老爺山”蔬菜品牌。伴隨著雙新公路沿線萬畝日光節能溫室無公害蔬菜產業帶規模效益的日益突顯,組織20余戶營銷專業戶長年從事蔬菜營銷工作。2009年招商興建了占地68畝的海發農貿市場,并制定了大通蔬菜市場銷售方案,補貼購置蔬菜配送車10輛,統一宣傳標識。組建大通縣同益蔬菜銷售協會,印制具有大通特色的蔬菜包裝箱;爭取專項資金300萬元建設大通蔬菜配送中心。在西寧市主要社區建立的100多家大通蔬菜直銷店,大大拓寬了大通蔬菜的銷售渠道。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大營銷組織、農民經紀人培養力度,提高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市場引導農業的發展,既提高了大通農業的效益,提高了大通農業的知名度,也為大通現代農業的發展拓展了空間。

(四)以生產娛樂為一體的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大通縣委、縣政府按照“保障供給、提供休閑”的總體思路,將休閑農業作為大通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共建成涼州莊豐源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向陽堡神農油桃果品休閑觀光基地、黃西馨緣生態設施農業基地、涼州莊綠園新天地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河州莊花海園藝花卉苗木觀光農業示范基地等12個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基地。這些休閑農業基地,既為城里人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體驗農業新科技,品嘗和采摘新鮮果蔬,感受農業發展新氣象以及休閑度假提供了場所,也為當地農民學習溫室設施技術和新品種種養方法提供了課堂。設施農業已經成為大通縣發展休閑農業的最有效途徑,發展休閑農業也使農業的多功能得到全面發揮。2011年休閑基地從業人數達675多人,全縣年接待游客100多萬人。休閑農業的發展,讓大通的農業更高效,讓大通的農民更富裕,讓大通的農村更繁榮。

(五)以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以創意為核心,以知識產權為基礎,將農產品與文化、藝術創意等相結合,以優化資源配置,產生更高附加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在世界經濟步入創意經濟時代的今天,通過發展創意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模式,構建一個持續健康的農村產業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一條創新之路。大通縣利用豐富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注重將民族風俗、風情和自然景觀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著力打造特色果蔬采摘節、老爺山花兒會、大通皮影、大通察汗河杜鵑花旅游節、大通縣后子河清真餐飲城等一批以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創意農業品牌;通過創意把民族文化藝術活動、農業技術、農產品和農耕活動,以及市場需求有機連接起來,形成彼此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開辟全新的空間,并實現產業價值的最大化。大通神龍油桃設施果品休閑觀光園,通過在油桃上印“福、祿、壽、禧”等文字,采摘油桃價格達到50元/500g,比沒有印字的油桃價格高出一倍多;大通皮影作為青海河湟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大通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皮影)之鄉”。創意農業的發展,既弘揚了大通的文化藝術,又為大通現代農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內涵。

大通模式演繹了新時期中國農業、農村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的運作軌跡,體現了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循環農業、高效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多元化現代農業,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創新思路,創新了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依托設施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式,揭示了特定條件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規律,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

1   2   3   4   5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