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學校要加強就業引導,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機制。發揮大學生畢業就業指導部門的作用,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學校開展的就業指導不應該是在畢業期間才開展的指導,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授人以魚”提供一些招聘信息,需要長期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選擇合理的長期就業目標。同時,畢業生應當尋找最適合自身發展和特點的工作,而不是盲目“扎堆”熱門地區或行業。
政府要鼓勵支持自主創業,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條件。大學畢業生正是最富有創新意識和朝氣的群體,很多創業的想法之所以沒有能夠付諸行動,是因為缺少必要的支持。雖然各級政府積極呼吁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但是相關的配套措施仍待落實。同時,大學可以針對創業需求,為學生創業提供必要的知識鋪墊,利用校友資源給予支持和指導,使學生對創業流程、必要條件有充分認識,使其能夠在跨出校園甚至在讀期間就能夠順利實現創業夢想。
大學生要從提高綜合素質的角度出發,積累人力資本以應對勞動力市場的挑戰。單一地強調學分績的重要性,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兼備專業素質和社會交際能力的畢業生更容易受到雇主青睞。學校的教學設置和課程模式要注重培養多樣化發展的大學生,我們不僅要培養專業技能人才,也要培養能夠應對挑戰、積極創新的通識人才。
最后,在教育資源的配置方面,要加大對教育落后地區和弱勢群體的教育投入,努力促進教育公平。雖然先天的家庭背景優勢無法改變,但是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給予農村地區學生、貧困學生扭轉“出身”的機會,對促進社會資源的流動,緩解教育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意義重大。
大學畢業生正從“天之驕子”演變成“平民”,這是大學畢業生、高等教育乃至整個社會都面臨著的考驗和挑戰。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良好的就業價值觀,特別是緩解大學生就業時對熱門地區、行業的“扎堆”現象;調整教育理念和培養機制,專注于培養兼具過硬專業素質和社會交際能力的綜合性人才;促進教育公平,加大優質教育資源在家庭、學校、地區間的流動。這些都是關系到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的未來不只在于經濟的增長,更在于教育的進步,人才的培養,“軟實力”的增長。只有高質量的教育,才能為中國長久的發展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課題主持人:李宏彬
報告執筆人:李宏彬、吳斌珍、施新政、孟嶺生、王洋、謝潔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