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貿易摩擦如影隨形
2004年,為了應對中美貿易摩擦,中國政府和行業部門組團去和美國方面進行接觸。參與談判的高勇清楚地記得,當時從美國政府高層到行業協會、企業都異口同聲地說,美國紡織業的就業人口每個星期以4至6千人的速度減少,而就業是美國最大的政治。
歐美發達國家或許不愿正視的是,大洋彼岸的中國紡織業因為貿易保護措施正遭受著巨大的損失。朱镕基在《朱镕基講話實錄》中回憶說,由于美國歧視性的紡織品配額措施,中國“銷毀了1000萬紗錠,120萬人失業,給我們造成了很大困難,現在國有企業中最困難的就是紡織企業。”
2001年中國加入W T O后,紡織服裝出口開始高速增長,像襪子等產品每年都是十幾倍的增幅,歐美發達國家將這看作是一場“襪子戰役”,開始對中國紡織品采取“特保措施”(在遇到某類產品進口激增的情況時,進口國家或經濟體可以采取一些緊急的貿易限制措施)。
按照紡織品服裝協定規定,2005年起,延續了40多年的紡織品服裝配額制度被取消,紡織品服裝出口進入“無配額時代”。2005年,中國紡織品出口激增,紡織業各項指標再創新高。
然而,紡織品服裝配額取消后,歐美并沒有放棄對中國產品設限。直到2008年1月1日,歐盟才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市場全面放開,但針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實施的反傾銷、技術壁壘等措施一直沒有中斷。
2006年7月,美國商務部對進口中國的聚酯短纖展開反傾銷調查,該案涉及出口金額約為6500萬美元,涉案中國企業近百家。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當時將此案定為“中美紡織品反傾銷第一大案”。
入世十年,紡織品服裝是最早受到貿易保護限制的行業,也始終是貿易摩擦的重災區。近幾年,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共組織應對國外對我國紡織服裝反傾銷案件80余件,保障措施案件及特保案件20余起。除歐美外,土耳其、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南非、墨西哥等眾多發展中國家也頻頻利用各種貿易救濟手段限制我國紡織服裝出口。
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的分析稱,配額制取消后,紡織品貿易并未真正實現市場自由化,取而代之的是勞工標準、特別保障措施、綠色壁壘、環境壁壘、技術壁壘等一系列新形式的貿易限制措施。
紡織服裝的貿易摩擦一年又一年在發生,所不同的是,中國的應對多了幾分從容。高勇認為,貿易摩擦并沒有限制住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增速,同時政府、行業部門和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都增強了應對能力。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有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現在已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應對流程和應對機制,在許多重點案件中取得了良好結果。其中,歐盟化纖布反傾銷案件獲得了史無前例的26個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裁決;美國聚酯短纖反傾銷案件得到了罕見的零稅率;印度綢緞反傾銷案件撤銷了一個類別產品的調查;土耳其和巴西案件均首次獲得部分分別稅率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