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10億雙襪子換一架飛機”,這或許是關于中國紡織業最深入人心的隱喻。入世十年,從數量增長來看,中國紡織業無疑度過了一個“黃金期”。不過,若從增長的質量來看,含金量到底有多少也許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再回首,云遮斷歸途,再回首,荊棘密布。”回首入世十年,經過全球經濟危機的洗禮、貿易摩擦的沖擊、成本上升的推動,中國紡織業從“拼成本、拼價格”開始走上轉型升級的道路,懷揣著“紡織強國”的夢想。
高增長的紡織業遭遇不景氣
紡織行業是入世時被普遍看好的行業,當時很多人認為紡織業將是“最大的贏家”。
2002年,中國入世元年,中國紡織工業總產值、利潤、出口三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全國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共計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47611.7億元,與2000年相比較累計增長4.4倍,年均增長18.3%;利潤總額約達到2875億元,比2000年增長8 .7倍,年均增長25.6%。
記者從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了解到,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數據,2001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額為15.6%,2009年占到全球出口的31.7%,預計2010年達到33%,成為全球第一大紡織服裝出口國。
然而,在“高速增長”“第一大國”這些成績單的背后,紡織行業卻正在經歷陣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說,從今年5月份開始,紡織業經營效益下滑。從10月份開始(部分產品從8月份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內需也開始下降。
原料價格波動是出現陣痛的主要原因。作為紡織行業的重要原料,棉花的價格自去年以來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行情,棉價最高攀升至每噸3萬元,現在則跌至每噸19000多元。紡織企業由此陷入困境,今年被認為是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為困難的年景。
有分析稱,從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來看,紡織業成本負擔十年來變化不大。2001年入世之初,行業主營業務成本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88%,到2010年,這個比重為87.79%。但企業成本風險控制能力沒有得到整體的、大幅度的提升,成為紡織行業面臨的“老問題”。
另外,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且充滿變數,加劇了紡織業增長的不確定性。由于對行業未來發展和出口前景信心不足,一些企業不得不壓縮服裝貿易業務量或轉到其他行業。
其實,早在2008年,類似的情景就曾經上演。當時紡織行業出現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紡織品的出口需求大幅縮水,江浙紡織企業的開工率在當年10月底最低的時候只有四成多。
“這些年紡織行業經歷了很多次市場波動,市場經濟中起起伏伏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一出現風險就停產不干了。”山東一家大型紡織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說,企業要有套匯保值等應對風險的措施,以相對減少損失,而不能等著“挨餓”。
事實上,面對市場波動,高增長的紡織行業“大而不強”的特征便顯露出來。據工信部提供給《經濟參考報》的材料,紡織行業在經歷近十年快速增長的同時,積累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由于紡織行業規模大,集中度低,中小企業居多,相互間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一些矛盾和問題仍然比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