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溫州民間借貸危機仍在延續,記者獲悉,此前“跑路”的眼鏡行業龍頭企業浙江信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福林已于10月9日回國。
“胡福林走后沒多久,當地政府就已經在勸說他回國。”一名知情者透露,“胡福林此次回國將談判企業重組事宜。”
據報道,負債出走的90多個溫州老板,已有3人返回國內。浙江各級政府也在采取措施,應對危機。
經濟研究人士認為,溫州民間借貸的“風生水起”,暴露的正是當前中國中小企業生存艱難的困境,一方面折射出實體經濟投資機會的匱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狹窄。
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
那么,融資新政如何拯救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業,如何振興溫州產業?
“錢都讓銀行賺去了”
據了解,溫州銀行業今年以來不斷上浮貸款利率,最低也要從基準利率上浮50%,加上各種費用,企業從銀行融資的成本幾乎翻番,最終年化利率在10%到15%左右。對于廣大實體中小企業來說,在用工、原材料、能源等生產成本持續走高的情況下,年盈利能達到10%左右就已經非常不錯,而這10%的盈利還不一定能應付銀行的利息。
記者從溫州官方獲悉,截至目前,溫州實體企業今年的利潤只增長了10%,但溫州銀行業前八個月的利潤就超過了去年全年。“非經營之功,乃壟斷之效”,“錢都讓銀行賺去了”,溫州的一些官員抱怨。但即便如此,中小企業想從銀行貸到款也非常之難。溫州中投信用擔保公司積壓了20多單已經通過審批的擔保貸款,都是要發放給企業用于生產的,總額1億多元,可銀行方面一直無錢發放。這種情況在其他擔保公司非常普遍。
“為了維持生產,許多企業不得不飲鴆止渴,轉向民間尋求資本,銀行的高利率、貸款難又極大地推高了民間借貸的利率。”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認為,這種以游資為主的高利貸模式必然會斷裂,不只帶來很高的金融風險,而且必然傷害到實體經濟。
“工廠要生存,只能靠這些更賺錢的辦法”
溫州曾是民營制造業之都,熟悉溫州的人都知道,其企業主要集中在皮革、制鎖、打火機、眼鏡等行業,鼎盛時期,這四種商品產量在世界范圍內都占據重要地位。
但如今,曾占據全國產量90%以上的溫州金屬打火機,生產企業鼎盛時有4000多家,目前只剩下不到100家。而據業內人士介紹,在這100家企業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業老板在專心經營,一些企業已把重心轉移到其他行業,比如房地產、礦產以及第三產業。
同樣令溫州人驕傲的制鞋業,在發展高峰時期,曾有超過6000家制鞋廠,但目前,鞋企的數量已降至2000余家。“要么轉型,要么轉移,把廠子遷到成本較低的地區。”一位鞋企負責人說,溫州本地實力較強的一些鞋企都選擇了外出建廠,比如奧康、康奈、百麗、東藝等有實力的鞋企都已經在川、渝、皖甚至國外建造工業園區、生產基地。
樂清的柳市鎮是中國“低壓電器之都”。此前,樂清市政協做過一項調查,2010年柳市鎮的規模以上企業,70%以上利潤不再投資本地產業,而是轉移到外省市開發房地產、建高科技項目,或者買樓、開礦。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過高的融資成本加大企業經營壓力,另一方面在暴利誘惑下,相當多的企業開始抽出生產資金,投向民間借貸。
“主業利潤有限,我們把企業作為融資平臺,以此獲得大量貸款,轉而投資房地產等行業。”某集團公司董事長并不諱言,如果哪一個開發商投資房產項目暫缺一兩千萬元資金,他們就會注入這筆資金,開發商向他們支付20%到30%的月息,3個月后收賬。“這種投資方式便捷省力,其利潤甚至超過了主業帶來的純利潤。”
他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在溫州并不少見。身邊很多工廠老板像他一樣,轉投房地產或做金融,“這些錢來得快。沒辦法,要保持工廠繼續生存,只能靠這些更賺錢的辦法。”
溫州市人行的一份報告稱,2010年在寬松貨幣政策下,各銀行搶奪貸款市場份額,一些企業融資渠道增多,負債過重,超過了實際承受能力,“這種過度融資的制造業企業往往存在跨行業異地投資行為”。
記者在“2010年溫州市百強企業”名錄中看到,除兩家房地產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企業,無一不涉足房地產開發,其中不乏康奈、奧康、報喜鳥等知名制造企業。
“做實業的利潤率與回報率不高,企業自然將目光投向主業之外。”溫州市經貿局一項對該市855家企業的調查顯示,鞋類、服裝、眼鏡、打火機、制筆、鎖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約有25%的企業不敢承接訂單。制鞋業、眼鏡業、鋼鐵業等這些原本支撐溫州經濟飛速發展二十多年的行業正普遍面臨利潤薄、市場萎縮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