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多少檢測標準仍面臨空白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在近年來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其背后幾乎都缺少一個清晰合理的檢測標準。
以奶粉激素為例,記者發現,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乳粉(GB19644-2010)》中,關于乳粉的要求包括感官要求、理化指標、污染物限量、微生物限量、食品添加劑與營養強化劑等7項要求,但并沒有提及關于雌激素的檢測項目。
對此,衛生部有關負責人解釋稱,農業部門已制定了奶粉中雌激素的檢測方法。
在奶粉激素問題被曝光后,原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說,“有關部門早就應該制定一個奶粉中激素使用的標準了”。
據了解,即便是上述提到的乳業新國標,也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才逐步推動問世的,但這一標準仍面臨諸多爭議。
據王丁棉介紹,在我國現行乳業新國標中,蛋白質含量由1986年版標準規定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每100克含2.8克,遠低于發達國家每100克含3.0克以上的標準;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標準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的10萬標準高出20倍。“這個標準是世界上最差、最低的標準。”王丁棉說。
一度沸沸揚揚的食品添加劑檢測標準同樣也是一筆糊涂賬。為檢測市面上經常被使用的牛肉精粉的成分,《法制日報》記者聯系了一家“飲料及食品添加劑質量監督檢驗站”。在聽說記者要求檢驗的是牛肉精粉時,對方回答,無法對食用香精進行檢驗。
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食品添加劑的檢測標準都面臨空白。在衛生部公布的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中,有25種物質在檢測方法一欄為空白或者填“無”。
在去年召開的“全國質量監管重點產品檢驗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0年度工作會議”上,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武津生坦言,2200多種食品添加劑中,有檢驗方法標準的只占總數的近4成。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食品添加劑標準不足,是食品添加劑安全管理的隱憂。一方面容易導致監管不到位,一方面可能導致誤判。此外,在現有的“食品通則”、“食品衛生標準”和“食品產品質量標準”上,對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所規定的形式和表述也不規范。“正是由于食品添加劑標準規定的不確定,使得我們在打擊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違法行為時,法律依據不充分,打擊不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