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核心提示:中國京滬等多市進行區劃調整,并區合署后,大量干部安置成最大問題。北京一名區公務員表示,干部分流主要有三種方式:調入市里、外派學習、勸退休。這名公務員表示,合署辦公后,效率有所提升,但是晉升幾率變小了。
“如果在盧灣遇見你”
當盧灣成為黃浦,昔日的凡塵往事便化作了新上海的振興圖紙。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談佳隆I上海報道
“如果在盧灣遇見你,那么,我會帶你去新天地電影院;如果在盧灣遇見你,那么,我會帶你去坐146路,從寧靜到繁華,盧灣可以就這樣看遍;如果在盧灣遇見你,那么,我會帶你去新天地的跨年倒計時,回味那些一起期待未來的幸福感……”
在寬帶山社區,一個以上海本地人為集聚地的論壇,有網友貼出了“如果在盧灣遇見你”詩歌來表達對于“盧灣”這一地理概念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遺憾。
6月8日,黃浦區、盧灣區兩區建制撤銷,將設立新的黃浦區,這意味著不久之后“盧灣”這兩個字將不再出現在官方的行政文件之中。記者注意到,雖然此前傳言不斷,但“并區”之舉仍然引發了上海市民的熱議,有人認為,新黃浦區的成立并不影響盧灣原有文化的傳承,但也有人說,那些在盧灣生活過的居民多少有些“失落”。
“絕版”老上海
“我的‘310103’開頭的身份證以后就是絕版的了。”家住原盧灣區瑞金二路街道的施先生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我國身份證的編排規則中,310代表上海,103代表著盧灣。
在盧灣、黃浦并區的半個月時間里,無論是坐地鐵還是坐公交,“絕版”身份證往往成為擁有“310103”身份證的上海人討論最多的話題。身份證作為公民標識認同的主要方式而存在的,而“310103”背后折射出民眾對于自身出生和成長地的強烈歸屬感,畢竟盧灣是個有歷史淵源的地名。
“盧灣”的地名得名于“盧家灣”:舊時肇家浜自西向東,折向北流,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 、斜徐路、泰康路 、建國中路一帶),后諧稱“盧家灣”。1945年建區時,以境內地名“盧家灣”命名,1950年改稱“盧灣區”。
施先生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盧灣區絕對屬于上海的黃金地段,歷史悠久,也是老上海人比較多的地方,里弄多街坊多,既有典型的老上海風情,又有十分歐派的生活氣息。”
漫步在淮海中路(霞飛路),參天的法國梧桐樹立兩旁,國際性品牌鱗次櫛比,這是很多小說和散文描述上海經典和浪漫的發源地。這條文化底蘊深厚,以時尚高雅而著稱,在上個世紀30年代被譽為東方香榭麗舍大街的商業大道如今仍然充滿著勃勃生機。
根據盧灣的地方志記載,20世紀初,在法國租界文化下,盧灣區的道路與建筑的風格,都帶著法蘭西格調的歐陸風情。俄國革命后,遷入的彼得堡貴族們在這里開設了崇尚法國文化的精致、高雅的商鋪,以致營造了淮海路區域獨具魅力的生活樣式,吸引了許多文化精英、新思潮者。
事實上,盧灣區一直以來被視為華洋文化的交融地,特別是上海石庫門和里弄文化能夠在盧灣找到最原始的保留。施先生向記者回憶起童年和伙伴們在弄堂里玩耍就津津樂道。
然而,伴隨著盧灣和黃浦的合并,不少本地人擔心,盧灣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標識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但有官員認為,兩區合并對其長遠發展是更為有利的。
從民居、工廠到創業產業園
在國務院批復上海市盧灣、黃浦兩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中明確強調了“加大區域資源整合力度,優化總體布局,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提法。那么,兩區合并的行政動因究竟是什么?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盧灣、黃浦行政區劃調整是涉及上海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上海中心城區原有區劃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部分區管轄范圍狹小、發展受限的情況突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官員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上海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聚集百萬人口以上的區,而相比之下盧灣和黃浦太小了,人口也太少了,有官員甚至坦言,盧灣、黃浦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螺螄殼里做道場”的階段,更應該講究單位效益而不是規模經濟。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盧灣區的常住人口248779人,而黃浦區429891人,尤其是盧灣區人口下降速度很快,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當時盧灣的人口還有328918人,十年間,盧灣區的人口下降了百分之二十還多。
“很多人已經搬走了,工廠也已經遷出了,騰出的地方給政府搞商業、搞服務業、搞創意產業了。”施先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人口減少和大量原有盧灣區動遷有很大的關系。盧灣區是上海最早實行舊城改造的區之一。”
根據國務院批復,調整后新的黃浦區面積達20.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0.9萬。記者在實地采訪中了解到,像田子坊、八號橋以前都是民居或者工廠,如今變成了上海知名的創意產業園區。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這一較小的區劃面積里,可以整合現代服務業的很多方面,比如文化創意產業的聚集,樓宇管理服務經濟的集聚,金融規劃和吸引投資的整合,旅游資源的整合共享等等。”
引人注目的是,兩區合并之后,上海南外灘部門將獲得綜合性整體開發的機會。根據上海“十二五”規劃,黃浦區東側將集聚更多的金融企業入駐,而盧灣區的并入將進一步充實黃浦區發展金融和高端商務商業的腹地。
“大巡游”結伴“大狂歡”
每年9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六至10月上旬,上海都將迎來旅游節,在盧灣區舉行的“大巡游”、在黃浦區舉行的“大狂歡”已成為旅游節開幕的經典方式。
在上海,盧灣區應該說是最具有深厚歷史人文底蘊的區之一,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史跡。區內有歷史遺跡100余處,中共一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周公館、中山故居、韜奮紀念館及郭沫若故居等,聞名海內外。區域內還有一批近代優秀保護建筑。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興業路76號)召開,與“一大會址”比鄰的新天地則是上海地標性的休閑場所,這些都是盧灣區原有的標志性旅游資源。巴金、梅蘭芳、柳亞子、郭沫若、許廣平、徐志摩、郁達夫、劉海粟、豐子愷等近代幾十位社會名流選擇這一區域生活學習。
上海市旅游局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隨著黃浦和盧灣的合并,兩區的旅游資源有望進一步整合,特別是在旅游線路上可以進一步做文章。新黃浦區擁有旅游資源品類很豐富,比如南京東路步行街、豫園、外灘等各類旅游資源。”
“我看好盧灣和黃浦在旅游資源方面的整合。”施先生說,“在這塊土地,既能找到時尚的又能找到懷舊的,既能找到高雅的又能找到平民的,既能找到國際的又能找到市井的。游客可以各取所需,尋找自己曾夢寐以求的目的地。”
崇文、宣武的“東張”與“西望”
對公務員們來說,合并不簡單意味著“另起爐灶”或“推倒重來”。
《中國經濟周刊》汪孝宗I北京報道
說起一年前的北京中心城區合并,北京市政協委員程茂全心里似乎“頗多遺憾”。
“一夜之間,宣武、崇文兩個地名沒了,只剩下了東城和西城,太可惜了。其實從心里講,我更愿意留宣武、崇文兩個名稱。因為有一個崇文門和一個宣武門,它們歷史悠久,影響更大。”程茂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城區合并前,程茂全是北京市政協委員、宣武區政協常委、文聯副主席;合并后,他的工作沒什么變化,只是將職務里的“宣武”換成了“西城”。
盡管如此,對日常工作、生活主要在琉璃廠文化街的程茂全來說,他對宣武還是有種難以割舍的情懷。
“事先沒有前期調研和論證,也沒有廣泛征求意見,就決定了新城區的名稱,我總覺得不太舒服。”程茂全說。
南城文化難割舍
隨著南北城區的合并,北京中心老城區整體文化保護的關注度早已“空前高漲”。古老的南城文化會不會“香消玉殞”,如何保護、傳承南城文化等話題,牽動著無數像程茂全這樣“老北京”們的心。
在程茂全眼中,位于老城西南的宣武區是一塊有3000多年的歷史、藏珍蘊秀的寶地。清代時,文人稱之為“宣南”。自清順治年間開始,在宣武門外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漢族朝官、京官及士子為主要居民的地域,催生出以士人文化為主體的“宣南文化”。各種商業、娛樂業也應運而生,宣南大柵欄、天橋等地也因之而繁榮。作為一種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現象,宣南文化折射出北京文化的歷史縮影。
同樣,作為地名而消失的“崇文區”,也令許多老北京人“難以釋懷”。
崇文區位于北京城東南,因位于崇文門以南而得名。歷史上是琺瑯、玉器、雕刻、絨鳥、絹花等傳統工藝廠家聚集地,擁有許多聞名遐邇的歷史古跡,天壇公園、正陽門及箭樓、明城墻遺址公園、東南角樓都是北京著名的標志性古建筑。
“保護文化”其實也是并區的目的之一。據新東城區文化委員會黨委書記程永濤介紹,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專項規劃,舊城保護任務由四個區承擔,不利于統一建設、管理和整體保護。區劃調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區改造,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
如合并后的新東城,除現有的崇文門菜市場、崇文小學等地名繼續保留外,還注重適當增強崇文乃至南城文化符號的名稱,將“崇外街道”更名為“崇文門街道”,將“崇文區工人文化宮”更名為“崇文工人文化宮”等。今后,新東城還將引導南片地區的開發企業申請具有濃厚崇文特色、南城文化特色與涵義的樓宇、小區名稱。
行政資源“最優化”
正如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所說,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調整“是關系首都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
實際上,四個城區的政府構架是長期形成的,黨政機構合并之后,人員如何配置顯然是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而合并,并不簡單意味著“另起爐灶”或“推倒重來”。
針對這一問題,劉淇在四區合并之初就明確指出:“要在調整區劃、機構的同時保證黨政機關正常運轉。要按照統一政策、堅持標準、公平公正、結構合理、總數不減、職級不變、多方負責、妥善安排的原則,開展行政區劃調整中的干部工作。”
但無論怎么說,四區黨政機構并成兩區,勢必造成局處級領導崗位減少。
為此,依據市委部署,東城區委確定的原則是:“統一政策、兼顧平衡;堅持標準、人崗相宜;職級不變、待遇不減;內部消化、適當交流。”
據東城區一位處級官員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合并前,原東城、崇文不少委辦局的黨組書記和局長由一人擔任。合并后,將由兩區委辦局各出一人,其中一人出任黨組書記,另一人出任局長。也有委辦局有三四位正處級干部的,大部分平級調離或調整到其他部門任職,較少有兩個行政主官在同一部門任職的。
此外,根據“總數不減、職級不變”的要求,合并前兩區的副職基本保留。通過梳理東城區多個委辦局的新任領導,可以發現副職數量明顯增加。部分處級、副處級干部因年齡等原因,在此輪調整中不再擔任相應領導職位,但保留級別,即去職保級,退居二線,或外出掛職、學習。
另據西城一官員透露,新西城的委辦局業已合署辦公,西城、宣武合并后,將由兩區委辦局各出一人,其中一人出任黨組書記,另一人出任局長,基本情況和新東城“大同小異”。
據了解,為了保持四城區社會管理工作的平穩有序,這次合并只涉及相應區級機構的整合,原來四個區的各個街道保持現狀,不進行調整。轄區居民可繼續正常辦理相關業務,不受影響。如原宣武區新辦理身份證,只是在身份證前加上“西城區宣武××街道”即可,其他不變。
有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兩區委辦局以下的科級部門還在融合、消化,但日常工作正常進行,處于“雙方共治”階段。
打通“商脈”和“文脈”
對于商家來說,并區是“開疆拓土”的大好時機。
就在合并不久的去年8月,原本扎根在南城虎坊橋的百年老店清華池,就將招牌掛進了北城的什剎海、展覽路、月壇等街道的22個社區。隨后,門店多集中在北部的原西城區華天飲食集團,也多次“南下”尋覓空間。
原宣武區的老字號“張一元”也全力“北擴”,緊隨其后的瑞蚨祥、內聯升、戴月軒、東來順等南城老字號,也“頻頻造訪”荷花市場、什剎海茶藝酒吧一條街、煙袋斜街等,并向什剎海商會“取經”,伺機“北上”。
事實上,新西城區商貿業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既有國內外時尚品牌云集的西單現代商業中心區和老字號品牌集聚的大柵欄傳統商業中心區,又有新街口、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菜市口等多個地區型商圈。
同時,擁有煙袋斜街、什剎海茶藝酒吧街、護國寺小吃街、琉璃廠文化街、馬連道茶葉街等12條特色商業街,還有19家億元大型商場和購物中心、近百家老字號等。西城、宣武合并后,使這些共同構筑了新西城區完善的商業服務體系。
相對而言,新東城在文化旅游產業方面更具優勢。
“新東城區擁有古城僅有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和天壇,今后東城將成為民族歷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區、現代時尚文明的建設引領區,文化產業將成為東城區支撐產業,文化將成為全區最亮的名片。”程永濤說。
據程永濤介紹,在今后20年內,新東城將定位“首都文化中心區”和“世界城市窗口區”,打造“一軸兩帶五區”文化旅游產業帶。
一軸是指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從永定門到鐘鼓樓的傳統中軸線及其周邊輻射帶動區域,這里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之成為東城區“文化主脈”;兩帶是指王府井和東二環;五區則包括和平里商務新區、雍和文化創意集聚區、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區、永外現代商貿區。
此外,程永濤指出,要在原有“戲劇東城”建設工作基礎上,對演藝劇場資源進行重新梳理,找準新的宣傳推介定位;繼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尋找創新點,不斷提高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區GDP中的比重。
有關專家表示,四區合并將有利于延伸南北文脈與商脈,有望貫通發展東單—崇外、西單—宣外兩大商業街,形成各節點功能互補、各具特色、穿透中心城南北城區的兩大商脈、文脈。
學生和家長“最開心”
對普通百姓而言,并區后受影響最大、最開心的群體,莫過于廣大中小學生和家長了。
“因為相對于東西城而言,崇文、宣武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一些。合并后,南城地區的學生可選擇的學校多了不少,將有更多的機會享受與以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新東城的一位中學教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這位教師說,今年小升初,在原來宣武區上學的小學生也可升入四中、八中等原西城名校;五十中、廣渠門中學等原崇文區的初中生中考時也可報考二中、五中等原東城名校,這樣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據了解,在義務教育均衡方面,東城將繼續學區化探索,完善學校聯盟和校區制。在兩區合并之前,原崇文沒有建立學區,兩區合并后,東城計劃將學區化管理方式向南片推廣,在南片選取幼兒園、小學、中學發展較均衡的地段試點建學區。
新西城區教委主任田京生透露,今年中考將全區統一報名,初中和小學仍將免試就近入學。“兩區合并后將實行統一招生,今后老百姓更受益,他們選擇優質教育的自由度將更大。”
據了解,在小學入學和小升初時,新西城也將重新調整入學時所依據的“劃片”,主要以街道為依據,同時進行適當調整。這主要是考慮該區優質教育資源的分布,最終保證每片都有1~2所優質學校。
據田京生介紹,為促進新西城教育“南北融通”,除了教師隊伍資源整合外,該區還將推進干部統一調配與打通使用。今后原宣武和原西城的一些校長將安排交流,互換到合適的學校擔任校長。
針對北京行政區劃調整,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指出,“核心區減少兩個行政區,有利于精簡機構,合理配置地區經濟、社會資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區規劃建設和整體管理水平,把首都功能核心區打造成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示范區。”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周刊)責任編輯:NN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