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發展潛力展望 三大紅利衰減

2010年12月17日08:48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經濟發展 經濟 發展 十二五 張茉楠 國經濟轉型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30多年來中國長期持續的高增長主要得益于 “要素紅利、市場化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的巨大貢獻。然而隨著這三大紅利的逐步衰減,中國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的超高速增長逐漸回歸常態,“大進大出”式的循環發展模式也似乎走到了盡頭。2011年是中國新的“五年計劃”的開端,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岔路口,中國新的增長源泉會在哪里?中國還有哪些優勢可以挖掘?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最重大的戰略性議題。

一、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傳統動力正在逐步衰減

一是要素紅利的衰減。過去30年改革期間,勞動力優勢是催生中國出口導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和特定的經濟制度導致產出分配趨于懸殊,衍生出高儲蓄、低消費的結構特征。1978年GDP中間儲蓄率占38%,2007年的時候占到了51%。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于低勞動力成本、高儲蓄、高投資、高資本形成。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危機和供給沖擊的影響,依靠人口紅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形成的所謂“投資成本洼地”效應,逐步減弱, “低要素成本”時代一去不返。

特別是“人口紅利”的提前透支將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當經濟體超過或臨近“劉易斯拐點”,“劉易斯轉折點”是工資水平的轉折還是勞動力供求的轉折?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主要描述了發展中國家在“起飛”階段的發展形態,表現為傳統部門為現代部門提供“不變制度工資”和“無限供給”的充裕勞動力。但這種狀況將隨著經濟發展而發生變化,亦即出現“轉折”。根據劉易斯的觀點,現代部門擴張之初的一段時間里工資將保持不變,之后經濟發展進程將面臨第一次轉折,工資水平從不變制度工資開始上升。

當前,中國正逐步走出第一階段,這預示著,資本的原始積累初步完成,勞動力的低工資時代即將結束,勞動報酬將加速上升,這意味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這樣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更多的資金從實體經濟出走,尤其在流動性的推動下資本品價格(某種程度上農產品也可被視為類資本品)將以更快的速度上漲,出現要素供給趕不上貨幣需求的長期結構性矛盾。

二是市場化改革紅利的衰減。按照標準的經濟學理論,決定一國增長的不僅有勞動和資本、技術等要素,而且還有制度驅動的經濟增長。而中國改革進程帶來的就是制度化變革產生的強大溢出效應。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從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開始,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到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再到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管理制度,可以說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需求,為中國經濟30年持續的高增長釋放了巨大的活力空間。

但是從未來優勢潛力看,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完成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標志著中國市場化改革對于中國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已達到頂點,未來進一步市場化所帶來的制度紅利對于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步入強烈的遞減區域。計量表明,市場化改革是3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平均貢獻率達到15.89%。但是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全面的推進,它對中國經濟增長和資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開始步入遞減區域。其貢獻率從1990-1999年的23.69%下降到2000-2008年的8.56%。

三是全球化紅利的衰減。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正趕上了全球產業與貿易分工體系重組的浪潮。美國將傳統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生產制造環節,甚至部分低端服務業大規模向外轉移,特別是有資源優勢、成本優勢、市場潛力和產業配套能力強的新興市場地區。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被不斷地納入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主導的全球分工體系和生產鏈條中。改革開放外向型發展戰略的提出,一方面使我國的外源性增長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對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和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其中進出口比值占GDP比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9.7%上升到66.2%,中國外貿依存度高達60%,中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

中國高達60%的外貿依存度已超過歷史上任何大國經濟的極限。然而在整個“十二五”時期,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轉、全球分工體系格局日趨穩定、中國出口產品集中度不斷上升所逐步界定的國際市場容量、勞動和資源成本上升和匯率升值的壓力以及逆周期的貿易政策盛行五大因素的影響,未來出口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和主要源泉難以維持,并將步入遞減區域,中國很難像入世的頭十年一樣充分享受全球化的紅利。

   中國經濟主要出口地經濟增長的變化(%

 

發達

經濟體

歐元區

美國

日本

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

亞洲

5

印度

巴西

俄羅斯

2005-2007

2.77

2.44

2.56

2.12

5.35

5.90

9.45

4.47

7.54

2009-2011

-0.51

-1.26

0.23

-0.21

-0.47

2.22

5.68

1.13

-1.17

注: (1)發達經濟體包括全球最發達的33個國家和地區; 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包括韓國、新加坡、中國的香港地區和臺灣;亞洲5國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2)2005-2007年和2009-2011年的增長率均為上一年的GDP的加權平均值,依據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09)的原始數據計算得到。2010年以后為預測值。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