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11月29日,寧波火車東站,一名旅客背著行囊趕火車 見習記者丁以婕 攝
按照往年慣例,一般農民工返鄉集中在12月中下旬,但今年這股返鄉潮似乎來得有些早。
昨天下午,天空下著小雨,寧波東站售票大廳成了很多旅客的休憩場所。他們操著外地口音,背著鼓鼓囊囊的帆布包,或在人群中排隊購票,或倚靠著行李袋打盹……
采訪中,很多農民工向記者倒苦水,說打工的艱辛。苦和累似乎都打不倒他們,但對他們而言,突然飛漲的物價讓這些異鄉人在這座城市顯得無奈。于是,他們中有些人選擇提前返鄉。
“每天起早貪黑的,卻存不下什么錢。”記者隨機在車站附近采訪了近20名外來務工人員,安徽蚌埠來寧波打工的羅顧成的一句話說得很實在。
記者 薛曹盛 實習生張丹瑩
事例
飯桌上基本看不到魚和肉
一天賺60元的老羅卷鋪蓋走人
羅顧成披著一件老式的藍色棉大衣,百無聊賴地坐在一個編織袋上,叼著一支煙,時不時起身活動活動,和附近的老鄉聊兩句。
“大包小包的,這是回老家啊?”記者湊上去和他攀談。
羅顧成抬頭看了一眼說:“回安徽蚌埠,錢不好賺!”
“今年怎么這么早回去,是不是擔心春運買不到票啊?”
一聽這話,羅顧成憨憨地笑了,“要是能賺錢,晚點回家倒也不怕,關鍵是現在存不下什么錢!”
“工資沒漲,物價漲得厲害,吃不消吧?”記者蹲在地上和他細細聊起來。
羅顧成來寧波有兩年了,一直在余姚小曹娥鎮打工,專門給農戶摘雪菜,一天要做12~13個鐘頭,每天的工資是60元。
羅顧成細細算了一筆賬:5個老鄉一起住,房租每個月要500元。100斤大米要216元,一桶油要55元。“我們都是干體力活的,一頓起碼吃兩三碗,1個月起碼要吃100斤大米。”為了省錢,飯桌上基本看不到魚和肉,最多的就是蔬菜。羅顧成開玩笑說,以前飯前總喝幾杯燒酒,“現在都舍不得喝了,香煙也是幾天抽一包。”
“起早貪黑地干活,兜里的錢卻鼓不起來。”羅顧成就越發想回家。這段時間,生意不太好,做做停停,幾個老鄉一合計,索性就提前返鄉了。
“哪里賺得到錢就去哪里”
年輕的小夫妻想去外地碰運氣
“你們是做什么的?生意怎么樣?”“我是成都的,你是哪的?”
普通旅客列車候車大廳里坐得滿滿當當,一位年輕女子很健談,時不時和前前后后不相識的人“侃大山”。記者很好奇,坐下和她聊了起來。
年輕女子叫潘麗嬌,她和丈夫今年4月份剛到寧波,在南站附近擺攤,專門賣一些玩具,每個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這兩大包都是賣剩下的,回老家試試看,實在賣不掉就給孩子玩吧。”潘麗嬌身前堆著兩個方方正正的硬紙箱,原來裝的都是玩具。
潘麗嬌今年26歲,夫妻倆出來打工,把兩歲的兒子留給老人照看。說起今年的物價,潘麗嬌就開始倒苦水。為了節省開支,夫妻倆和老鄉合伙租房、搭伙吃飯。“現在我都不抽煙不喝酒,能省的都省下來,但兒子的錢不能省。”丈夫顧志華說。
對夫妻倆來說,家里最大的開支就是兒子,一個月要800元,“奶粉漲價厲害,去年一罐奶粉200多元,現在都要300多元,小孩一個月起碼要吃兩罐奶粉,有時候買件衣服,寄點玩具,開支就更大了。”
這段時間,兒子時常感冒咳嗽,夫妻倆不放心,打算回家看一看,順便打聽下行情。
潘麗嬌說起自己的打算,寧波物價高,她想去其他城市打聽打聽,找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伙食和住宿都由企業承擔,開銷就能少很多。現在是哪里賺錢就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