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安徽省低碳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

2010年09月09日16:16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低碳技術 低碳 技術 低碳經濟 十二五 規劃綱要 規劃 綱要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二、低碳技術發展的基礎和突出問題

(一)發展基礎

為貫徹落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發展低碳經濟,我省制定了《安徽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1、主要高耗能行業低碳技術取得新突破

節能技術應用效果明顯。全省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130噸標準煤下降到2008年的2.338噸標準煤,累計下降25.3%,高于全國同期累計下降水平(15.5%)近10個百分點。2005~2008年間,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節能量1968.5萬噸標準煤,工業對全社會節能的貢獻率達80%以上。

“兩淮”煤礦潔凈煤技術穩步推進。淮南煤礦已建成世界上第一座低濃度瓦斯發電站,煤礦瓦斯治理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淮化集團和清華大學、中化集團共同研制的流化床甲醇轉化丙烯試驗裝置成功運行,主要技術指標和總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淮北市已著手建設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臨渙煤焦化工程加快實現相關技術應用,煤炭資源利用率顯著提升。

鋼鐵、水泥余熱利用技術具有一定優勢。馬鋼集團已掌握燒結余熱、轉爐汽化蒸汽、高爐沖渣熱水等發電技術,年發電量1.4億千瓦時,年節約標煤3萬噸、減少碳排放約8萬噸。海螺集團利用純低溫廢氣余熱回收技術,建立了余熱利用裝備成套公司和高效純低溫余熱鍋爐制造基地,并在海內外160多條2500t/d以上的水泥生產線上成功應用。2008年集團純低溫余熱發電裝機容量達56萬kW,節煤200萬噸,減排CO2約400萬噸。

2、清潔能源技術具備研發實力

太陽能光伏技術研發水平較高。我省在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光熱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批的重要成果。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500W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示范電站技術成熟,正與銅陵合作建設一條0.5兆瓦的中試生產線。合肥工業大學光伏并網發電技術及裝備、高效能量轉換技術與裝置、光伏系統專用高效配套裝置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在北京、新疆、西藏等地建立了光伏并網電站。中國科技大學的光熱、光伏建筑系統集成等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合肥陽光電源有限公司并網逆變器已經實現產業化,產品性價比優于國外同類產品。

生物質能技術進展較大。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相對成熟,已在秸稈固化成型燃料技術、氣化技術、熱解液化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豐原集團掌握了秸稈原料預處理、制酶、發酵、廢水處理等關鍵技術,已利用秸稈生產燃料乙醇及纖維素混合糖、檸檬酸、干酵母、木糖醇等產品,初步形成了產業化技術體系。秸稈發電項目已投產3座,在建和前期工作項目近20個。2008年,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開始在小城鎮和小康村建設中應用。

核聚變技術研究地位領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實現受控熱核聚變為目標,重點研發高溫等離子體物理技術和磁約束核聚變工程技術。中國科技大學開展先進裂變核能、磁約束核聚變、加速器光源和民用核技術應用研究,目前正將第四代核能系統、ADS相關的先進核能物理和技術作為重要研究方向。

3、部分新興產業低碳技術國內領先

智能電網技術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我省在發電裝備制造、輸電、調度、變電和配電等領域的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系列化光伏并網發電逆變器及控制系統、大容量風力發電逆變器及控制系統、智能電網規劃與可靠性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配電網自動化技術、分布式儲能技術等技術國內領先。

電動汽車技術邁向產業化。我省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基礎較好,內燃機優化、電機本體設計與電機驅動控制系統研究等關鍵技術不斷進步,電動汽車技術及產業化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奇瑞汽車率先完成混合動力BSG、ISG技術及電動汽車S18的開發,并形成批量生產。江淮汽車、安凱客車等整車企業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研發,部分車型已在城市公交等領域應用,國軒動力、合肥鍛壓等一批零部件企業相關技術不斷跟進,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配套水平。

環保設備制造技術應用較快。我省水和大氣污染治理設備的制造技術得到進一步應用,現擁有相關設備制造企業50余家。部分企業不斷完善生產設備和檢測手段,大力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強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研發,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術研發與應用體系。

4、農林業低碳技術基礎較好

農業低碳技術具有一定基礎。秸稈還田、秸稈飼料轉化、畜禽糞便處理利用、有機肥快速生產及合理使用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體系初步形成。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研制、施肥減量化、施肥優化以及免耕、少耕等生態農業技術有序推進。

林業碳匯技術取得一定成果。我省在高效碳匯林定向培育、集約經營程度對森林碳循環的作用、森林碳匯的計量和監測技術等方面具有一批優勢成果。通過開展科學造林、合理營林及可持續更新技術,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

5、建筑、消費等領域低碳技術積極推進

建筑節能技術取得一定進展。中國科技大學在光伏建筑系統集成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我省的EPS外墻保溫技術起步較好。現已確定在合肥、銅陵、馬鞍山、淮北等城市開展建筑能耗基本情況統計試點,有序推進建筑能耗監測技術研發。

消費領域低碳技術不斷普及。推進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建筑一體化,鼓勵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或環保購物袋,增強了消費者低碳生活意識。推進節能采購,加快推廣節能燈照明、沖水閥改造等項目,促進低碳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