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資金、財稅障礙外,還有誠信機制尚未建立、行業競爭有待規范、客戶節能意識滯后、公司風險控制能力較弱等因素,制約著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行和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
今年是我國實現“十一五”節能目標的攻堅年。近期,我國正從戰略高度推出系列政策扶持舉措,大力推動節能服務產業發展。
6月8日,財政部決定在2010年安排20億元,用于支持節能服務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4月,我國也出臺了《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解決融資、稅收、會計等問題的針對性舉措。
重大政策利好之下,節能服務產業分享“蛋糕”還要注意些啥?
節能市場潛力在1.5萬億元以上,行業服務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服務產業有著巨大發展空間,僅“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就需投資7000億元。例如,根據“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我國將減耗5.6億噸標煤。如果按照投入3000元節能改造資金節約1噸標煤計算,節能市場潛力至少在1.5萬億元以上。
據統計,2008年,我國節能服務產業完成總產值417億元,同比增長92.7%。2009年,我國共實施節能項目4000多個,總投資280億元,完成總產值580多億元。
由此可見,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節能服務產業發展迅速,但仍然遠遠不能滿足節能市場的巨大需求,原因何在?
“節能服務產業屬于服務業范疇,其發展相對滯后,這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滯后,影響了交易規則、交易誠信的建立。因此,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有一個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通過政府引領,市場跟進,各類節能主體主動,才能加速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為各方搭起了一座橋梁,也推動了交易秩序的不斷完善。”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負責人王進說,政府要實現節能目標,就要推動企業開展節能增效活動,而企業卻缺乏資金、技術,怎么辦?這時,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讓節能服務企業介入,提供從資金、技術到設備的一整套節能服務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這樣,在資金上,使用能單位實現了節能零風險;在技術上,能將節能工藝專業、有效地嵌入用能單位的生產工藝流程中,解決了節能技術應用的平滑問題;在源動力上,讓用能單位真正見到了節能效益,提高了節能主動性。” 四川省達州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何曉霞說。
不能僅僅強調技術、資金等“物的因素”,還需加強制度、規則的制定
國家出臺“意見”及安排20億扶持資金,被業界認為是重大利好。李佐軍說:“推出融資、財稅等方面的針對性舉措,無疑將有助于解決合同能源管理推廣中的資金短缺及財稅的政策扶持問題,為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清除了一個重大障礙。”
“但是,我們也應更加注重遵循服務業的發展規律,避免陷入這樣一個誤區:就是過多地強調技術、資金、項目等‘物的因素’,而往往忽略制度、規則的制定。”李佐軍說,例如,不搞能源審計,就沒有量化標準,如何保障合同能源管理的實施?沒有準入和退出機制,就避免不了企業的惡性競爭,就無法規范市場,如何推進節能服務產業的有序發展?
“寧波北侖區每年都有一大批節能服務企業熱血沸騰地殺入,然后灰頭土臉地逃出。目前,剩下40多家企業還在死扛著。”寧波安盛節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梅丹介紹,寧波北侖區的工業節能服務每年有幾個億的市場,不能說很小,但節能服務公司基本不賺錢。“我們公司去年產值是500萬,利潤是幾十萬,但都是干別的行業賺的。”
業內人士指出,除資金、財稅障礙外,還有誠信機制尚未建立、行業競爭有待規范、客戶節能意識滯后、公司風險控制能力較弱等因素,都制約著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行和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因此,應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掃清這些障礙。
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關鍵在于發現和完善節能服務企業的贏利模式
目前,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企業正躍躍欲試,準備進入節能服務市場分享“萬億元蛋糕”。
據統計,2008年,以節能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有386家,節能服務產業從業人員達6.5萬人;2009年,我國節能服務公司約為502家,從業人員增加到11.3萬人,增幅達74%。從節能項目的分布來看,工業節能項目占60%左右,建筑節能項目占30%左右。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大多數節能服務企業不賺錢,這雖然與市場沒有真正做開有關系,但與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融資能力、管理水平也有很大關系。“在浙江寧波,大的節能中介,往往只愿意干大項目,看不上小項目,因此有點不上不下,情況很尷尬;小的節能中介,大項目拿不到,只能干小項目,因此利潤很低,發展困難。”寧波海森達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健華說,有不少節能服務公司技術和產品比較雜亂,主營業務不清晰,因此影響了公司發展。
同方泰德國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凡平介紹,目前國內的節能服務公司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產品型、單項技術型、客戶管理型、綜合型、直接投資型。“不同類型的公司,在實施節能服務時,其技術、資金的風險不同,需要很好的管控能力。目前,國內的北京神霧、北京源深,國外的施奈德、西門子等公司就做得比較好。”
“節能服務產業是能源產業分化、分工的結果,能否生存和發展,不在于規模大小,也不在于以何種方式經營。”李佐軍說,從經濟學角度看,關鍵在于能否從專業化角度挖掘,發現和完善自己的贏利模式。(潘少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