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次金融會議的“暗示”
歷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是中國金融系統最高級別的會議,成為觀察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風向標。
1997年11月,亞洲金融危機陰霾未散,危機的爆發暴露出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為防止金融危機在中國發生,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整頓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勢在必行。由此,國務院首次召開了由各省省委書記、省長和各部部長參加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議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化解中國的金融風險。
這次會議,首先對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中央決定撤銷中國人民銀行省級分行,改為按區域設立9個“大區行”。同時,對銀行、信托、證券、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證監會和保監會隨之成立。
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后,國務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措施:中央財政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四大國有銀行資本金;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專責處理從四大國有銀行剝離出來的不良資產;關閉海南發展銀行和廣國投;對信托業進行了第五次清理整頓。
經過這次金融改革,中國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但隨著我國2002年成功加入WTO并作出開放金融服務業的承諾,如何保持開放競爭格局下中資行的競爭力,成為推動改革的外部倒逼力。其時,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呆壞賬積重難返,在理論上已經處于破產境地。
為挽救國內金融命脈,2002年2月,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該此會議決定,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創造條件上市。并將農信社改革提上重要日程。
本次會議后,中國銀監會應運而生,至此,“一行三會”的管理架構搭建完畢。同年,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誕生,其動用外匯儲備注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上述三行陸續登陸完成股改上市。與此同時,在央行發行專項票據和再貸款置換不良資產的前提下,農村信用社改革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本次改革后,國有商業銀行煥發新面貌,但仍處在“形似”而非“神似”的階段,2007年隨著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中國迫切需要進行金融業的再改革。
2007年1月,中央召開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當年9月,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成立,注冊資本金2000億美元。彼時,對農業銀行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政策性銀行改革開始破題,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轉型之途確定。
本次會議后不久,全球即遭遇了長達2年的金融危機洗禮,中國的金融機構雖受波及有限,但金融危機給予的警示頗可圈點。如何建立宏觀審慎監管協調機制、如何加強對“大到不能倒”的機構的監管、如何建立商業銀行資本約束機制、如何對金融高管實施正向激勵和約束機制等,成為中國金融業面臨的新課題。
除了這些新課題外,一些老“頑癥”也待求解。如巨災險的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金融國資管理等。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對本刊記者說,“很多老問題都還沒解決”,相較于其他經濟體制改革,金融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推進速度緩慢,這一是因為專業性強,二是因為牽涉各個部門甚至個人的直接利益、頭緒繁多。
一位長期跟蹤中國金融改革進程的經濟學家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中國的金融改革走到今天,可以說比較容易的部分已經動了“大手術”,下一步的改革會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機制、體制的問題,繼續走下去,會有更大的困難。
監管格局可能重整
這些困難當中,建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制度”首當其沖。
尹中立認為,在這次新提出課題當中,有幾項內容均涉及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反思和總結,而確立系統性風險防范制度就是一個典型。即:不能只關注單個金融機構的風險防范,還必須從宏觀和系統角度防范金融風險。
這對于中國有著現實的意義。從2008年底到2009年底,為確保中央提出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目標的完成,央行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9.59萬億元。巨額信貸背后,貸款集中度問題突出,不僅客戶結構,而且期限也高度雷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