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激起千層浪
“國內紛紛上馬的風力發電廠大多是形象工程。”工信部副部長苗圩不久前在參加全國人大湖北團小組討論時語出驚人,“再過5年,壽命肯定要出問題,特別是甘肅那個千萬千瓦級的風力發電站屬典型的形象工程。”此話一出,更是把風電企業和地方政府置于尷尬境地。
那么,事實真相究竟如何?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苗圩的“形象工程”論調的依據是,我國西部,風電設備受風沙磨損大,上馬太多風電項目不合我國國情。苗圩說,國外有風的地方沒有沙,比如說是海洋風。我國是有風的地方就有沙,風沙對風力發電設備磨損非常厲害。現在風能發電風機應該是20年的壽命,但是如果有風沙侵蝕,壽命還到不了20年。
風機質量不是問題
一位國內頂尖風機制造企業負責人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把這些問題提到形象工程的高度,我認為是不可理解的,是脫離實際的。”他認為,從風機制造的角度看,防腐、抗風沙等是制造商在設計風機時考慮的重點,并且國內技術已經達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水平。“我國風電產業存在一些問題,不管是技術的還是資源布局等等,都是可以解決的。”他說。
維斯塔斯中國區總裁唐瑪勒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我們現在僅從技術方面考慮,風電機組遭受風沙磨損,這是發展風電不可避免的問題。“現在的大多數風電機組具備抗磨損的技術,維斯塔斯23年前在山東安裝的海上風機和新疆達坂城的陸地風機至今仍然運轉良好,不存在減少壽命問題。即使個別企業的風機質量不達標,那也只是風機生產質量的問題,與風電工程是不是形象工程毫無關系。”
京能集團風電場業主苑春陽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風沙對風機磨損方面,主要是對風機葉片的磨損,這不是主要方面,頂多多一些維護的費用,不影響風機的發電量。壽命減少的問題,我們還沒有看到。”
在玉門,當地發改委相關人士用已運行13年的甘肅省首批試驗性發電設備來回擊上述言論。他們認為,這是反駁有關“風沙破壞發電機”最有說服力的事實。據介紹,這4臺發電機組,每臺300千瓦,當時是潔源公司從丹麥引進的。從1997年到現在,它們都在正常運轉,并隨同后來的風電機組一起,并入了國家電網。
上述各企業負責人也表示,玉門每年的確有幾次風沙,但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風沙對葉片的影響,事實上證明并不大。僅有的粉塵污損,也在可接受的技術范圍內,“這都是正常的情況。”
資源、選址比較科學
唐瑪勒說:“另外,從風力資源角度看,中國的陸上和海上風電場的資源條件在全球中并不是極端的。以海上風電場為例,中國的環境再怎么也不能比北歐地區惡劣。以陸上風電場為例,維斯塔斯的風機照樣適應風沙嚴重的埃及地區。”
談及選址問題,苑春陽說:“我認為內蒙、甘肅是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并且開發成本比較低,適合風電場的發展。但我們也的確認為,風電場的布局應更加均衡,比如在沿海和內陸地區適合發展風電場的地方發展。”
國內一家頂尖風機制造企業負責人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從自然資源看,甘肅、內蒙古地區風能資源豐富,閑置土地較多,適合發展風電產業。一個很好的佐證就是在自然條件和甘肅等地相近的美國德州,風電發展得很好。”
并網問題不能作為形象工程理由
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管理辦公室王亦楠副主任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他認為所謂形象工程主要針對風電發展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而言。“有些風電工程搞起來了,但實際效果還沒有發揮出來,制約因素主要是電網收購和對質量的擔心。”
而根據苑春陽的說法,現在影響風電場效益的因素是電網收購,電網收購新能源的問題解決了,風電場的利潤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據報道,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于2008年8月全面啟動,標志著我國正式步入了打造“風電三峽”工程階段。據氣象部門最新風能評估結果表明,酒泉風能資源總儲量為1.5億千瓦,可開發量4000萬千瓦以上,可利用面積近1萬平方公里。(記者 陸宇 史豐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