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1日電 題:加速催生增長內動力 中國痛下轉型決心
中新社記者 翁陽
春節過后,一年一度的中國全國“兩會”即將登場。2009年,中國經濟在全球危機陰霾下實現的超級“V”型反轉,將使“兩會”這樁中國國內的政治生活大事吸引到外界更多關注的目光。
依據以往經驗,今年中國“兩會”將通過回顧總結去年成功實現GDP“保八”凝聚共識、提振信心,同時宣示部署2010年的發展目標與政策路徑。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不會沉醉于榮登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劍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光鮮表象,一場攸關未來十年、甚至數十年能否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的轉型行動業已漸次推進,并將于“兩會”期間成為輿論焦點。
“擴內需、促消費、調收入、重創新”,前所未有的決心表達,無論從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春節前中國高層的密集表態中皆可清晰看到。
統計顯示,2009年中國出口對GDP貢獻率為負3.9個百分點,出口負增長甚至是兩位數的下滑在近幾十年來尚屬首次,且這一成績單是在近乎窮盡政策扶持手段的情況下所取得。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滾動壯大,海外市場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勢必越來越小。與此同時,中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美歐發達經濟體因危機導致的消費與生產模式改變,以及日益增多的貿易摩擦都在預示中國正在逼近頭頂的天花板,曾經習以為常的出口高歌猛進時代將一去不返。
在出口因外需萎靡大幅后撤的2009年,投資無疑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頭號功臣,亦將在今年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但關鍵在于,高強度投資對經濟拉動的不可持續與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注定其只能紓一時之困,而非長久之計。
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本月初在中央黨校講話時所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則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而從其講話中多達五十多個“加快”的表述中,更能體味出中國對于經濟轉型的迫切渴求。
轉型之根本在于立足解決困擾中國經濟多年的消費不足問題,催生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內動力,通過加速農村城鎮化步伐、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機制、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等手段,真正激活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比美歐日人口總和還要多的天量市場。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均GDP在2008年超過3000美元,從發達國家歷史經驗來看,跨越這個門檻國家的消費需求將會出現大幅提升。在2009年應對危機過程中,消費需求的異軍突起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了4.6個百分點,創近十年之新高。
對于出口與投資,另外兩架拉動GDP增長的馬車來講,轉變發展方式同樣重要而迫切。
如何改變出口產品結構,扭轉“中國制造”在海外的低端形象,成為中國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必經之路。長期以來,中國大部分出口商品僅錄得產業鏈上利潤最為微薄的一段,姑且不論其對資源、環境帶來的諸種浪費與危害,這種以量取勝粗放發展方式的未來空間也將日益逼仄。
在投資領域,中國不僅要警惕投資過度帶來的經濟過熱風險,還須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著力提高投資效率,加快國內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開放步伐,引導民營資本流向實業,鼓勵民間創業,切實破除“玻璃門”、“彈簧門”現象,以遏制因投資過于集中產生的所謂“國進民退”態勢。
勿須諱言,中國經濟若要實現科技與制度雙軌創新,完成轉型遠非朝夕之功。轉變發展方式,說到底就是要啟動推行涉及方方面面的新一輪改革,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更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