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填了嗎?”這樣的一句招呼,在廣州一家大型車企的統計人員中流傳。記者昨天獲悉,繼工信部后國家發改委陸續向國內多家車企發出產能和投資情況調查表,業內認為部委密集調研產能凸顯了對增速超過四成、已問鼎全球第一大車市的中國汽車業的摸底迫切性。
從上星期開始,各大汽車企業紛紛收到名為《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關于進行汽車產能情況調查的通知》(下稱“通知”)。該通知要求被調查企業填寫2009年年底產能情況和2010~2015年產能規劃和投資情況,在2月1日前回傳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
“這算是一個挺長的摸底周期。”一位汽車企業負責人對本報分析,主管部門可能希望掌握車企底細敲定下一步的汽車政策。相比之下,工信部的摸底周期就較短,為去年4月1日至今。
這份通知說,2008年年底以來,在國家相關刺激政策的帶動下,汽車市場迅速由負增長轉為高速增長,一些企業增資擴能,總體產能及結構都發生了“相應變化”。
通知稱,(發改)委領導指示將汽車產能信息定期檢測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開展,進一步了解汽車行業當前和2015年前汽車投資和產能建設情況。據悉,這是自2005年起產業協調司第5度對汽車業進行產能調研。
欲防產業投資泡沫
上述車企負責人表示,在調查企業(集團)名單上,包括20家國內主流整車企業集團和下屬企業,也包括15家其他汽車及發動機生產企業。
車企除了要填寫各年的新增投資額外,還設立“節能和新能源乘用車”一欄,甚至要上報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車輛的產能規劃。
工信部、發改委今年初短期內密集調研汽車業產能所傳達的信號,引發業內關注。汽車咨詢公司CSM亞洲在華分析師黃哲睿表示,2009年車市增速四成的背后是產能分配不均。
黃哲睿說,去年爆發式增長提前消耗了部分未來2~3年的汽車需求,本身產品線不是很完備,新產品推出的計劃相對比較少的車企不能盲目跟進擴產。“有關部委希望透過摸底,掌握產能整體規劃情況,及時跟進以防范需求波動下大規模進行產業投資產生的泡沫。”
新聞分析
產能過剩該如何調節?
對車企來說,相比估算產能,中國汽車市場的盈利能力仍然是主導決策的第一要素。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多家車企已公布了熱情高漲的事業計劃,江淮汽車從12萬輛增至30萬輛,比亞迪規劃80萬輛以上,大眾汽車、通用汽車、東風汽車在華的銷售目標都在200萬輛以上。
黃哲睿說,一般情況下按照10%的規劃去做排產,但是去年在政策刺激下乘用車增長已經讓主流撤企產能利用率消耗掉了,因此出現集中上馬新工廠的局面。“40%~50%的增速估計很難重現,但是突破個位數的需求仍然有,這樣下來兩三年就有不少的增量。” (劉俊)
產能過剩不應該由政策干預?
專家視點
不過,平安證券汽車業分析師王德安認為,在優勝劣汰的市場化行業中,產能過剩不應該是政策干預的問題。
王德安對本報說,國內汽車的成長空間“沒什么可質疑的”。她預測今明兩年乘用車銷量分別達到1132萬輛、1263萬輛,或增長9.6%和11.6%。 (劉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