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國家還在為實質性的經濟復蘇艱難努力之際,新興經濟體的實力正邁向更高臺階。 ”最新一季新興市場指數(EMI)顯示,新興市場的經濟活動正在進一步蓬勃復蘇。 2009年第四季度的綜合產出指數由第三季度55.3躍升至56.1,遠遠脫離一年前 43.8的低位,創2007年末以來最強勁數值。
匯豐集團首席經濟師簡世勛在探討新興市場的成功訣竅時指出,這與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與日俱增密不可分。匯豐預期2010年中國的GDP增速將由2009年的8.5%升至9.5%。
“新興市場的經濟活動出現大規模復蘇,隨之而來的是價格壓力重現。 ”簡世勛指出,不僅需要關注需求方面,調查數據顯示,供應方面似乎也顯示出不足的跡象,這從訂單積壓和價格上漲中可見一斑,“和發達國家不同,很多新興經濟體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經濟活躍度的減少尚屬溫和,而且目前這一現象已得以扭轉。因此,當需求出現激增,而供應方面卻相對缺乏彈性時,通脹壓力便開始凸現。 ”
雖然價格上升短期內不一定會成為重大威脅,但最新公布的匯豐新興市場指數顯示,價格壓力需要得到密切關注。畢竟,僅僅在兩年之前,不少新興市場還在窮于應付食品價格飆升——這是引發通脹的一個重要因素。當時,個別國家為了保護其國民免受糧價高漲之苦而采取各種措施,導致國際關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基于種種理由,通脹是任何經濟體的大敵,而對新興經濟體而言,最大憂慮則是通脹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簡世勛認為,通脹壓力加劇,也可能導致早前在衰退期中曾淡出視野的政策困局的重現。由于美國利率低,資金趨于流出美國而轉入新興經濟體,一個明顯的后果就是后者的匯率急升。
對于商品生產國來說,即使通脹已受到遏制,匯率急升也會輕易摧毀其競爭優勢 (包括非商品生產行業);另一個可能的后果是,在一系列資本管制措施之下提高利率,以求在無需大幅調高匯率的情況下收緊國內銀根;第三個后果則是直截了當地以增加征稅、縮減公共開支或補貼基本民生等財政措施來降低通脹。(崔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