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2氣候、季節等多種因素作祟
無可否認,年末百姓餐桌上物價的上漲有很大的季節因素。11月份以來,我國遭遇大面積降溫及雨雪天氣,受到雪災等自然條件的影響,食品供應尤其是蔬菜供應大受影響,最終導致了食品價格的上漲。但有關專家認為即使不再遭遇氣候異常,食品價格未來仍有可能繼續上漲。
分析年末的農產品漲價潮,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李國祥認為,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季節性上漲、價格結構調整以及通貨膨脹預期等因素造成的,這就使得消費者感覺到了明顯的價格變化。就季節性上漲因素而言,每年到這個時候,由于冬天的供給比較少、需求比較旺盛、運輸成本增加等原因,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價格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今年也不例外。
在價格結構調整方面,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今年以來國家大幅提高糧油等收購價格,而糧食價格水平在農產品價格總體水平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決定作用。受到國家調高農產品價格政策以及國際農產品價格傳導的影響,2010年我國農產品價格總體水平上漲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不僅如此,全球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及其價格的波動,勢必影響到我國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近年來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數據顯示,全球食品價格自2008年6月到達波峰后曾一直處于回落的態勢,到了2009年下半年,世界食品價格總體上已經呈現出環比上升的態勢。
李國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分析說,我國那些進口依賴程度相對較高的農產品市場價格基本上與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同步波動。根據國際農產品供求形勢與價格的變化,2010年我國農產品價格水平不斷走低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李國祥認為,按照價格波動的一般規律,明年農產品價格整體上肯定是趨于上漲,關鍵是上漲能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通脹預期是否強烈。“也就是說,即使沒有通脹預期,一定范圍的小幅波動在所難免,而如果通脹預期比較強烈可能引發輪番上漲。”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認為,確實有可能由于通脹預期帶來食品價格的攀比性上漲。而且就國際因素而言,當前世界各國食品價格都在上漲,也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中國。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中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六年豐收,這非常罕見,所以要警惕某些突發性、局部性影響農副產品生產的因素。因為在流動性非常充足的背景下,農業一旦減產,很可能會演變為農副產品價格迅速上漲,根據目前的統計方法,最終就會直接演變為通貨膨脹。
聚焦 3明年還不會出現明顯通脹
食品價格是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 PI)組成的第一大類,權重為1/3。我國本世紀以來三次物價上漲,毫無例外都是由食品價格上漲推動的。食品漲價,很容易就讓老百姓聯想到通貨膨脹。而且就普通市民的見聞來看,股票在漲價,住房在漲價,汽油在漲價,黃金在漲價,自來水也在漲價,這些綜合在一起,就讓大家感覺通貨膨脹馬上就要來了。
那么,通貨膨脹是不是真的就要來了呢?專家認為,最起碼明年還不會。雖然當前我們是面臨著一些漲價的因素,但是同樣面臨著不漲價,或者說是使價格下跌的因素。
比如從農產品來看,2009年我國糧食已經是連續第六年增產,生豬、油料作物、棉花的生產能力均達到歷史新高,食品供給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則不斷降低,食品支出相對收入增長的彈性不斷降低。受供求關系的制約,預計2010年食品價格不會出現明顯上漲。
工業品也是一樣。我國工業消費品生產能力強大,即使需求增長很快(例如汽車),也可以保障供給,預計價格不會大幅上漲。工業生產資料國內供給能力偏大,而需求增長預計大體平穩,因此價格也不會大幅上漲。
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可能因美元走弱而持續上漲,但絕對水平不會超過2007年,主要因為國際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的能力明顯減弱,去杠桿化改革也逐步減弱了投機期貨產品的能力,這些都使炒作初級產品期貨的需求受到抑制。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上漲會推高國內PPI漲幅,加大企業生產成本。但是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格局下,預計主要會減少企業利潤,而不會向CPI傳導。
另外,據有關專家測算,中國平均的潛在產出增長率在9.8%左右,預計2009和2010年G D P的實際增長率都將低于這一水平,因此國內物價上漲的壓力不會很明顯。
在全球化時代,由于貿易的存在,物價的上漲也是一種全球化的現象,當前美國經濟仍沒有完全走出通貨緊縮,這也對國內物價上漲會起到一個消解的作用。
既然從學術上分析,整體物價并不會那么快的形成通脹,那為什么人們的感覺會不一樣呢?其實也簡單,就是因為人們的通脹預期被調動起來了。通脹預期是個很關鍵的因素,就好像股票,如果大部分股民都認為它該漲,也都進行購買,那就一定會漲。通脹也一樣,如果大家都認為通脹要來了,都大量購買商品,物價也完全可能被憑空拉高。所以當前是個關鍵時刻,疏導民眾的通脹預期很重要,否則就有可能像李國祥說的那樣,導致農產品價格,甚至是整體物價水平超出控制范圍,憑空出現通貨膨脹。(本報記者方燁 實習記者 白田田 王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