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訪華。中美對碳排放的態度,不僅會影響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進程,對中國說來,碳排放問題對未來經濟轉型,特別是投資與消費結構的轉型,會構成更大挑戰
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中美之間有個重要議題與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有關。作為對全球事務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中美兩國對碳排放的態度,不僅會影響會議進程,也將決定會議的成果。但相對說來,碳排放問題對中國經濟特別是未來投資與消費結構的轉型,會有更大挑戰。
對此,中方的態度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共同應對。發達國家應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定的原則和“巴厘路線圖”提出的要求,在2012年后繼續率先減排,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轉讓技術,提高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發展中國家也應該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國將繼續采取強有力措施,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同各方一道推動哥本哈根大會取得積極成果。
而美方的態度,誠如奧巴馬所言,美國意識到有更多工作要做。這包括努力在哥本哈根取得成功。奧巴馬表示,所有國家都必須承擔其責任。那些排放量名列前茅的國家,包括美國,必須制定明確的減排目標。奧巴馬稱,發展中國家必須在財政和技術的支持下采取實質行動減少排放。對于各國在國內采取的行動,必須保持透明度和建立問責制。
話說得很技巧,但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低碳經濟對現有的生產結構、生活結構,尤其是外貿結構、投資結構、消費結構,都將會造成更大沖擊。因此,一方面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認識到這種挑戰對未來經濟轉型的廣泛影響。
首先從外貿層面看,推行低碳經濟將直接加大外貿企業的生產成本,對外貿出口造成直接沖擊。為什么呢?因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多年來承接了大部分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高碳排放生產線。一方面這些生產線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產品,減輕了發達國家的碳負荷,另一方面這些生產線排放的碳污染又滯留在中國,造成了中國的碳排放問題。
現在,這些生產線第一要面臨停產、轉產問題,第二面臨低碳技術改造問題,第三面臨生產產品的碳排放評估問題,如果發達國家不承擔相應的歷史責任,對中國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那么中國的外貿不僅在生產環節,而且在貿易環節,都將面臨重重障礙,甚至成為以低碳為借口的貿易保護主義犧牲品。這是特別不能接受、特別要警惕的。
其次從投資環節看,推行低碳經濟也將對現有的基礎設施,包括生產設施、生活設施與其他社會設施,提出更為嚴格的環境要求,這對原有的投資結構與未來的投資結構,都將構成直接沖擊。為什么呢?因為,近30年來,中國幾乎是一個大工地,到處都在鋪路架橋、造樓蓋房。其中,無論從建筑材料的生產到各類設施的建造,考慮低碳經濟因素的不是很多。
這也難怪,當時還沒有低碳經濟的概念。現在,要對那些設施加以治理,一方面要有拆、有改,要有新的投入;另一方面,對于新項目又要有更為嚴格的環評要求。不僅如此,還要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發展的角度加以綜合考慮,因此,低碳經濟的引入,決不是局部問題,而是要從理念到項目,全面影響中國未來的投資結構。
另外,再從消費層面看,推行低碳經濟更會對中國現有的消費結構造成全面沖擊。為什么呢?因為低碳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更經濟、更講生活質量與消費性價比的經濟。從生活理念、到消費行為、消費模式,這是一種全方位的、更高層次的消費經濟。
而中國目前的消費結構,無論是高端消費,還是中低端消費,都有濃郁的奢侈浪費成分。從衣食住行,到文化娛樂休閑,無論是供給方還是需求方,所作所為在許多方面都與低碳經濟的基本精神是相違背的。如相當一部分新住房,奢侈浪費到了夸張的程度,與13億人口所擁有的資源極不相稱。在這種情況下,推行低碳經濟,將對未來的消費升級明顯會構成極大挑戰。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由外需拉動向主要依靠內需拉動的方向轉變。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引入低碳理念,從長遠看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從中短期看,則要付出很大代價。為此,在為低碳經濟叫好的同時,更需要通過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等方式,將低碳精神更有效地融入政策規劃、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中,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低碳之路來。
(作者 亞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