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三角經濟圈”城鄉居民收入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0多年來,重慶市、成都市和西安市城鄉居民收入得到了穩步增加,但收入總額還相對較低,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待提高。成都市、西安市2008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10年前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而重慶市2008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1995年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差距之大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現狀與直轄市、省會城市的身份不盡相符,對提高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整體水平的聚集、輻射、帶動、示范作用不明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西三角經濟圈”中,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重慶最大,1998年至2008年,重慶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占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2.9%、31.1%、30.2%、29.3%、29.0%、27.4、27.2%、27.4%、24.8%、25.6%、26.3%。
五、對提高“西三角經濟圈”城鄉居民收入的建議
(一)建立“西三角經濟圈”一體化市場,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創造條件
一是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根本保證。在全國經濟大轉型的背景下,“西三角經濟圈”要加快交通建設步伐,打通重慶、成都和西安之間高速公路和快速鐵路的交通瓶頸,形成“西三角經濟圈”硬件骨架,為經濟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二是要運用行政手段,打破省際分割和地域界限,消除壁壘,從行政體制上解放市場。建立一種協商共議的平臺和機制,將原有的城市定位、地方保護等諸多問題在大經濟圈的背景下賦予新的認識,互補互惠,取長補短。三是放手發揮市場經濟自身的內動力,促其形成覆蓋“西三角經濟圈”的各種要素市場,形成“西三角經濟圈”商貿網絡,加大商品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努力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創造條件。
(二)發揮“西三角經濟圈”各城市產業特點,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
充分發揮西安及其衛星城的航空航天、能源、資源、科研優勢;成都城市群的電子、商業和科研優勢;重慶城市群的裝備、制造、機械業優勢,形成三大城市群之間的互補和內在經濟聯系的格局。一是圍繞大市場需求調結構,根據市場的變化需求來引導生產,調整結構。二是圍繞提高產品品質調結構,大力引進、選育和推廣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名優特新品種,通過培育名牌產品,全面提高產品檔次。三是圍繞區域優勢調結構,“西三角經濟圈”應在發展本城市群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上下功夫。力求通過優化區域布局結構,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形成與本地資源相適應,獨具地方特色的專業化、集約化、多元化生產格局。
(三)實施“西三角經濟圈”大市場牽動戰略,依靠拓展流通空間促進城鄉居民增收
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網絡體系。構建“西三角經濟圈”現代信息網絡體系,為政策宏觀決策和城鄉居民生產經營提供高層次的信息服務。二是建立健全“西三角經濟圈”產品市場體系,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培育以批發市場為主體,以集貿市場為支撐,以要素市場為輔助的貫通城鄉、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管理規范、高效通暢的產品市場體系,各地應重點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輻射能力的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真正起到聚集、輻射和帶動作用。(國家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