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7日電 “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獨立寒冬,中國服裝行業將迎來新的洗牌,‘剩’者為王! 服裝企業要化解危機必須從打造自主品牌、通過營銷創新入手。”3月27日,知名服裝戰略營銷專家,北京和諧春秋時尚管理咨詢機構資深營銷顧問吳暑在在京召開的中國服裝行業時尚春秋高峰論壇上表示。
“洗牌對部分服裝企業而言,就意味著新的機會,轉型升級的機會。”著名文化人士、作家王蒙首次在公開場合對具體行業應對金融危機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王蒙認為老子“道法自然”、“無為不爭”、“無有之間”、“寵辱無驚”以及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思想對于服裝企業應對這場金融危機提供了理性從容的解決大道。
長期以來,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額已占到世界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的話題一直被國人津津樂道。也正是在這種思維下,中國的服裝生產企業一直忙于產品的較量而疏于品牌的構建。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這種傳統的重產品不重品牌的服裝生產模式的短板開始凸顯。目前三分之二的服裝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全行業利潤率從2007年的1.48%下降到2008年的0.1%。2008年上半年倒閉的6.7萬家中小企業中,就有一萬多家屬于紡織服裝行業,而其中絕大部分為無牌、貼牌、定牌出口企業。
作為一個服裝生產大國,從產量和出口量上看,中國服裝遠遠超過任意國家。但我國所有的服裝產量中,自主品牌只有10%,其余90%均為無牌、貼牌、定牌出口。中國還沒有一個在世界上叫得響的服裝品牌,缺少原創品牌一直是中國服裝業的隱痛。
因此,中國國服裝產品始終給人以“價格低廉、利潤微薄”的印象,賣一件法國服裝賺的錢,國產服裝則要賣出四五十件才能賺到。
為在危機下生存發展,吳暑認為,這種現狀必須改變!中國服裝企業的出路在于打造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
談到自主品牌的建設,吳暑認為過去國內一些品牌依靠代理國際品牌提高管理經驗的操作基本是失敗的,隔靴搔癢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服裝企業家要有國際視野,打造國際品牌之路可以借鑒國際大牌的經驗可以做到更直接。”
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趙士林教授從儒家思想的高度為服裝企業文化注入了許多新解。趙士林認為中國服裝企業家應當有經營的境界和高度,從追求短期經營的浮躁中解脫出來,構建強大的自有品牌,并持續關注組織內部的和諧統一,著眼于長遠,只有這樣才能化解一個又一個危機,保住常青基業。
資深零售顧問韓九久認為通過品牌收購,直接兼并收購國際二線品牌去提升國產服裝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也是不錯的選擇。“實際上,重視品牌化生存,提高附加價值和競爭能力,這將是服裝企業謀求發展軍規——靠硬品牌把握市場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