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萬千瓦”尚未確定
《望東方周刊》:2007年底國務院批準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 》中對于核電規模的目標值為,“到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爭取達到4000萬千瓦”。有消息稱國家發改委正計劃調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將“4000萬”這一數字提高到“6000萬”。這是否屬實?
王炳華:現在誰也不敢說這個數字,因為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沒有開。一個中長期發展規劃,去年剛剛發布,今年就要調整,我想國家有關部門會慎重對待這個問題。但是在未來執行過程當中,也有非常大的調整的可能性,它需要遇到一些時機,而且必須在很多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前提下,才能調整。第一需要考慮我國的電源結構是否均衡,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市場需求;第三,裝備制造業的保證能力;第四,核電從業人員隊伍能不能滿足規劃發展的要求;第五是鈾資源的平衡。除此之外還有國家的有關方面的法律法規的跟進程度。
政府對待規劃一定是非常嚴肅的,今天這個數字一旦公布出去,它影響的不是國家,是全世界的核電業、核電界。如果說政府披露了一個這樣的消息,鈾資源的市場第一反應就是漲價。■
核電崛起:中國的優勢和憂慮
中國的經濟增長將面臨滿足能源需求和減少排放的雙重壓力,核電是目前最有競爭力的解決途徑
文/林伯強
最近,許多核電項目獲政府批準開工建設,隨著政府拉動內需政策,還會有更多核電項目得到批準。可以說,中國的核電投資正在形成高潮,發展可能進一步提速。
自1991年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一期)并網發電以來,截止到2007年底,中國核電裝機運行容量僅占全國電力總裝機的1.3%。目前政府的態度很明確,要積極發展核電,不止一次地提高2020年的核電發展目標。對中國來說,迫于目前中國的能源和環境壓力,發展核電是一個必須的選擇。
城市化進程中的兩個難題
目前中國經濟處于城市化與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率高,能源需求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加快至少需要到2020年才能基本完成。歷史經驗說明,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的經濟發展也都帶有重工化特征,即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對高耗能產業的需求。
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多,現階段城市化所需的大量高耗能產品只能在國內生產滿足。目前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6%左右,而鋼材消費量大約占世界鋼材消耗量的30%,水泥消耗大約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只要中國經濟保持比較高的增長,城市化進程不變,目前金融危機帶來的短期需求波動不會影響長期的能源需求增長態勢。首要原因是城市化進程對高耗能產業的需求是剛性的;次要原因是國際貿易分工使中國產業結構很難改變,粗放型高耗能生產仍將是一個時期的主要出口形式。
如果中國經濟保持年均9%增長,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將達到55億噸標準煤,約為2006年的2倍;如果按年均7%增長,能源需求也需要45億噸標煤。
根據能源需求預測,該研究還計算了在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和人均排放量。結合世界各國目前的承諾和對2050年二氧化碳減排設定的目標,假定全球2020年應當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20%,意味著全球應當減排53.2億噸。但是,即使都達到目標,發達國家也只能減排35.8億噸。而發展中國家的排放增量遠多于35.8億噸。根據IEA的預測,2020年印度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增加10.6億噸;如果沒有更積極的政策,中國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還要比2005年水平增加43.1億噸。
簡單的計算可以說明,要求全球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20%的目標,可望不可即。
在階段性能源需求仍將較高增長的情況下,減排必須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為此,中國需要發展水電、核電等能源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中國尚未開發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遠離沿海地區負荷中心,開發利用成本比較高。中國還可以發展海洋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但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要障礙在于高成本和目前行政制定的低電價。按目前的情況,核電在成本上最有競爭力。
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將面臨滿足能源需求和減少排放問題,核電可能是目前解決這兩個問題最有競爭力的選擇。
鈾礦瓶頸
但是,核電的發展還會面臨許多問題。
首先,核電燃料的供應問題可能成為限制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繼續增長的主要因素。除非有進一步的重大發現,中國自身天然鈾儲量有限,加上原料庫存和資源二次循環利用,自身的資源勉強能夠滿足《規劃》的目標。而鈾礦的貿易嚴格受IAEA的監控,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進口鈾礦需要涉及政治、軍事等更加復雜的國際關系。因此,中國核電發展必須考慮資源的瓶頸,首先保證充足通暢的燃料,才能考慮進一步的擴大裝機。
核電原料價格因素必須考慮。物以稀為貴,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各國都可能重新積極發展核電,如果對燃料需求速度增長過快,必然影響國際價格。
全球鈾資源過于集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每年產量約為40000噸,僅能夠滿足全球核電機組發電需求量的三分之二。全球核燃料的供需存在結構失衡,主要的消費國如美國、日本、法國、韓國與德國等,并不是主要原料生產國。這一種狀況可能會引起原料供應的不穩定與價格的波動。
具有巨大能源消費潛力的中國和印度,目前的人均能源需求還很低,而且兩國的鈾儲備都很小。如果這兩個國家啟動加快發展核電計劃,對世界核原料的供需格局必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從2004年,國際鈾價開始上漲,在2007年5月一度沖破125美元,3年時間上漲了約12倍。盡管近期國際鈾價已經大大回落,但全球主要鈾礦生產商已經壟斷市場,隨著未來國際潛在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價格上漲的趨勢不會改變。
安全隱憂
其次,核電安全是一個最典型的小概率和高風險、個體影響全局事件,只要一個出問題,整個核電發展將受阻。選址問題是核電站建設可行性的關鍵。一項完整的核電站選址評估工作,需要綜合考慮電力需求、人口密度、水文地質等問題,至少要歷經數年時間。
核電站建設還需要完善核電事故處理的規范與法律。另外,核電站選址工作需要科學、民主、透明的決策機制,不能讓中國的政治體制在核電建設速度上的優勢成為安全問題。此外,核電人才的短缺也可能是核電發展速度的約束。最后,核廢料的處置除了安全外,還有成本問題,是影響核電發展速度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核電發展進程中,中國需要積極考慮核廢料的處理問題,保證核電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時進行。
無論從能源資源和環境角度,中國迫切需要發展核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說明,按照目前的經濟增長態勢無約束發展,2020年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將占到72%;如果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的比例,到2020年,煤炭的比例可以降到能源消費結構的63%以下。由于核電競爭力,它在今后中國優化能源電力結構上舉足輕重。■
(作者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