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產品價格走勢的原因分析
2008年農產品生產價格先高后低,以一季度最高價格開始,以四季度最低價格結束,全年呈滑梯狀回落,但總體價格仍高于上年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供求關系轉變、成本推動和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所致。
一是供求關系轉變導致農產品價格不斷回落。本輪由供求趨緊引起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自2007年5月開始,到2008年一季度達到最高點后,呈現逐季回落態勢,而導致這種回落態勢的原因就是政策導向作用下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轉變,由供求趨緊轉向供求趨緩到供大于求。為了增加有效供給,穩定市場價格,自2007年7月開始,政府有關部門就連續出臺了一系列農業生產扶持政策,包括糧食和生豬生產的優惠政策,不斷加大各種補貼,極大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再加之價格優勢引導,2007年下半年以來,糧食、生豬、蔬菜等農業生產規模有了較大增加。同時,政府還采取了限制糧食出口的稅收政策以及加征化肥出口關稅政策等,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利地增加了生產總量,抑制了市場價格繼續上揚,并隨著生產周期的依次結束,農產品供應量越來越充足,價格隨之逐漸回落。
二是成本因素助推農產品價格高位運行。2008年農產品生產價格盡管呈現不斷回落態勢,但與2007年相比,增長幅度仍然很高,前三個季度平均增幅達21%,除了與一季度因供需趨緊導致價格大幅上漲外,成本推動是一個重要原因。2008年以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升高,前三個季度價格增幅一直穩持在20%以上,只在第四季度略有回落,但增幅仍達18%。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挺助推了農產品價格高位運行。
三是金融危機最終促使農產品價格走向改變。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與蔓延,對國內出口帶來了越來越不利的影響,并在四季度突出地表現出來,導致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近幾年來,山東農產品出口迅速發展,并在30多個縣建立了出口農產品區域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定規模和生產量,其出口總額一直處于全國首位,特別是蔬菜出口,占全國出品總值的30%左右,然而在2008年第四季度,包括蔬菜在內農產品出口遭遇寒流,大量蔬菜因出口受阻導致價格大幅下跌,紡織企業和油料加工企業也因出口受阻導致棉花和油料價格大幅下跌。因出口受阻造成的農產品大量滯銷等原因,致使四季度的農產品價格總指數首次低于100%,同比價格下降3.4%,金融危機最終促使了農產品價格的走向發生了改變。
三、幾點啟示
這輪最初由農產品供求緊張引起的物價上漲最終以供求關系轉變和金融危機的沖擊暫時得以改變。當前,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部分農產品價格繼續回落,但2009年農產品價格走勢尚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如何穩定農產品市場,避免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和過快下跌,則是我們應該注意和把握的事情。而吸納這一輪物價上漲中的經驗和啟示,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從而減緩對農村經濟乃至社會經濟造成的沖擊。
啟示一:建立與完善預警機制非常重要。長久以來,農業生產一直處于結構性產品大起大落的交替過程中,第一年價格上漲,往往會導致第二年價格下跌。如果這種漲跌波動不大,是屬于正常范圍,則不必干預;但如果波動幅度過大,比如2007年5月份以前的過低的生豬價格突然大幅上漲,以及2007年蔬菜價格大幅上漲和2008年蔬菜價格大幅下跌,這種大起大落極易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極為不利。而出現這種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是農民獲取信息的滯后性和生產的盲目性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一個農業生產預警機制來監測生產和返饋信息,以避免農業生產大起大落現象發生。
啟示二:價格是生產總量變動的晴雨表。這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最初產品是生豬。早在2005年下半年,生豬價格就出現了下跌,一直持續到2007年一季度,歷時20多個月,期間最大跌幅接近20%。根據蛛網理論,價格大跌隱含著兩個信息,一是當期生產量過剩,二是預示下一期生產量將大幅減少。事實上,在價格下跌期間,養殖戶大量宰殺母豬,賤賣小豬,導致2007年上半年生豬存欄和出欄數量嚴重不足,上市豬肉減少。再加上部分主產區發生生豬藍耳病等疫情,加劇了生豬貨源的緊張程度,從而引發了一輪價格上漲。由此可以看出,價格的持續上漲或下跌,蘊含著生產總量的不足或過剩,價格信息是生產總量變動的晴雨表,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價格信息來預見和把握未來生產情況,從而有效化解可能出現的問題。
啟示三:農資生產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環節。在這輪農產品價格上漲中,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不僅起到了助推作用,而且削減了農民因價格上漲多得的收益,例如2008年下半年的生豬生產,因價格不斷回落而成本居高不下出現了收益銳減甚至虧損。可以說,農資生產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農資供應充足與否和價格高低都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與效益,而要穩定農業生產,提高生產效益,就必須保護和促進農資生產,保證農資供需均衡。
四、幾點建議
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2009年農產品生產情況如何,價格走勢如何,將是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三農”問題解決好壞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促進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市場和保障農民利益等一系列方針政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預警機制。首先要建立農業生產信息監測體系,及時掌握生豬等畜禽飼養數量和農作物種植面積,隨時把握生產總量,掌握平衡趨勢;其次要加強信息反饋,把監測信息及時告知農民,使農民能夠有選擇地進行種植和養殖,有效避免生產大起大落,產品供給忽多忽少的現象發生。
二是充分利用價格信息穩控生產總量。農產品供需均衡是靠一個相對穩定的生產總量來實現的,達到這個總量,價格則圍繞價值上下正常波動,過多地高于或低于這個總量,價格就會大幅下跌或上漲,給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首先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一個能達到供需均衡的主要農產品生產總量,并保證生產總量的完成。其次要提高預測分析能力和生產可預見性。充分運用價格變動情況和隨時出現的問題,來預測和把握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時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加以調整,力爭主要農產品供需達到均衡。
三是鼓勵和扶持農資生產。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高上漲必然要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減少農民收入,而要有效控制農資價格上漲,就必須針對上漲原因采取措施,一方面增加有效供給,鼓勵和扶持生資生產企業,把這些企業納入農業生產產前環節,給予與農業同等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研究成果轉化率,特別是化肥生產,應當重點開發那些低成本、環保型和增產增質的腐植酸肥和有機肥產業,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