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m開采區
|
巖性為砂層、粉土層,西部山前古河道帶為砂礫卵石層;含水層埋深一般小于50m,水位埋深西部、南部山前地帶4-8m,東部平原2-4m。
|
西部山前一般小于1g/L,東部平原區一般1-2 g/L。
|
200-800
|
管井
|
一般500-1000,在西部山前古河道帶可達3000以上
|
50-100m開采區
|
巖性為砂層、粉土層;含水層埋深一般小于50-100m,水位埋深4-20 m。
|
一般<1
|
300
|
管井
|
500
|
100-200 m開采區
|
巖性以細砂層為主;含水層埋深一般小于100-200m,水位埋深6-15 m。
|
一般<1
|
300
|
管井
|
500
|
>200m開采區
|
巖性以細砂層為主;含水層埋深一般大于200m,水位埋深10-30 m。
|
一般<1
|
200-300
|
管井
|
500
|
基巖區
|
裂隙發育的碎屑巖、火成巖、變質巖
|
0.3-0.5
|
200-300
|
管井
|
100-1000
|
裸露型巖溶區
|
裂隙、巖溶發育的石灰巖
|
0.2-0.5
|
200-300
|
管井
|
100-1000
|
安徽省
|
<50m開采區
|
全新統、上更新統亞粘土、亞砂土、粉砂和細砂組成,僅山丘坡麓為中更新統粘性土。含水層埋藏深度0-20m、20-40m,水位埋深1-3m,局部3-5m。
|
0.4-1
|
300-350
|
管井
|
100-3000
|
50-150m開采區
|
中下更新統、新近系粘性土、砂及半固結鈣泥質砂礫層組成。
|
0.6-1
|
300-350
|
管井
|
100-1000
|
裸露型巖溶區
|
巖性為震旦、寒武、奧陶、石炭系碳酸鹽巖及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巖溶發育深度<100m,水位埋深>10m。
|
0.3-0.7
|
|
|
1-10 L/S
|
覆蓋型巖溶區
|
巖性為震旦、寒武、奧陶、石炭系碳酸鹽巖及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巖溶發育深度<100m、100-150m、局部300m,水位埋深多為3-5m,局部大于5m。
|
0.4-1
|
270-300
|
管井
|
100-3000
|
江蘇省
|
<50m開采區
|
巖性以粉土、粉粘、粉砂、砂為主,自地表至50m之間有多個層次,個別地區有弱承壓性質,水位埋深一般在3-18 m
|
0.3-0.9
|
300-350
|
管井
|
500-3000
|
50-100 m開采區
|
巖性以粉土、粉砂、砂等,地下水位埋深3-30m不等。
|
0.6-1
|
300-350
|
管井
|
100-1000
|
100-200開采區
|
含水層埋深100-170m。
|
<1.2
|
300-350
|
管井
|
<3000
|
裸露型巖溶區
|
碳酸鹽巖
|
0.3-0.7
|
|
|
泉1-20L/S
|
覆蓋型巖溶區
|
碳酸鹽巖
|
0.4-0.9
|
|
管井
|
100-3000
|
山西省
|
<50m開采區
|
供水層巖性為中細砂層,含水層埋深一般小于30m,水位埋深2-5m。
|
1-3
|
200-600
|
管井
|
500左右
|
50-100m開采區
|
巖性為砂層、砂礫石層;含水層埋深一般50-100m,水位埋深10-50m。
|
一般<1
|
300-450
|
管井
|
500-1000
|
100-200 m開采區
|
巖性以中粗砂層及砂礫石為主;含水層埋深一般小于200m,水位埋深30-60m。
|
一般<1
|
300-450
|
管井
|
1000-1500
|
>200m開采區
|
巖性以粗砂及砂礫石層為主;位于盆地沖洪積扇中上部,含水層埋深一般大于200m,水位埋深50-100m。
|
一般<1
|
250-450
|
管井
|
1000-2000
|
基巖區
|
裂隙發育的碎屑巖、火成巖、變質巖
|
<0.5
|
250-350
|
管井
|
100-1000
|
裸露型巖溶區
|
裂隙、巖溶發育的石灰巖,位于巖溶水系統的
徑流區。
|
<0.5
|
250-350
|
管井
|
100-1000
|
覆蓋型巖溶區
|
裂隙、巖溶發育的石灰巖,位于巖溶水系統的
徑流排泄區,水位埋藏一般50-600m。
|
<0.5
|
250-350
|
管井
|
500-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