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昨天發布《北京經濟藍皮書》。藍皮書建議北京啟動建設三個“城市副中心”,即京西副中心、通州——亦莊副中心和順義副中心,以此來緩解北京市空間結構不合理對首都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北京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趙弘說,北京“同心圓”式城市空間發展格局,使政治、商業、文化、教育、醫療、旅游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區內,一方面,中心城區的經濟承載能力趨于飽和,交通、環境和各項城市設施不堪重負,另一方面,中心城區之外的城市區域與中心城區的整體發展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
“比如首都西南石景山、豐臺、大興、房山及門頭溝五區,擁有北京市近1/3的土地和1/4的人口,但2007年五區GDP總量和財政收入僅約占北京市的1/8和1/16。”趙弘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中心城——新城——鎮”的市域城鎮結構,但新城在承擔的城市職能、對人才的吸引能力方面與中心城差距過大,而且,11個新城數量過多,在疏解中心城過度飽和的城市功能過程中,并不具有吸引力。
趙弘認為,北京應在“中心城”與“新城”之間增加“副中心”層級,形成“中心城——副中心——新城——鎮”的城鎮結構體系,借鑒東京、巴黎等國際化大都市的經驗,建設可以承載更多城市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可以產生明顯的疏解城市功能的功效。
趙弘說,比如在首都西南區域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可以以“京西中央商務區”和“永定河治理”為突破口,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在石景山中部、門頭溝門城永定河沿岸地區、豐臺長辛店北部地區和首鋼主廠區的約30平方公里的圍合區域打造“京西中央商務區”,實現“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商務功能,解決北京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東北重、西南輕”的城市不平衡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