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之危激發轉型之機
轉型一直是我國外貿政策討論的重要議題,包括出口國別的結構調整,出口產品從低價優勢轉為高科技含量、自主創新型產品,等等。在出口遇到危機的同時,巨大的壓力一定程度上為企業加快轉型注入動力。
事實上,外貿結構調整上我們已經有了一定成效,在2008年1-8月,美國貢獻了中國出口增長的9%,日本為6%,歐盟為23%,而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主的非G3國家貢獻了62%。
“今明兩年,技術含量較高的先進制造業產品還能維持較高的出口增長速度,因此出口總額明后年還能維持15%左右的增速。”梅新育表示。
他認為原因有兩點,一是我國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在世界市場所占份額不大,即使在總體國際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也可能有較大提升空間。二是由于蕭條時期競爭激化,企業降低成本壓力增大,技術含量較高產品需要更多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高技術出口產業由于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可能會獲得經濟下調帶來的額外發展動力。
政策尚有較大調整空間
裴長洪認為,我國外貿政策調整的空間仍然較大,具體來說,人民幣匯率、出口退稅率、加工貿易政策這三個直接政策杠桿都還有繼續完善的空間。商務部報告亦明確稱,國家還將進一步改善對外貿易環境,將進一步調整進出口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
“不排除通過人民幣貶值來幫助推動出口,以及維持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的可能性。”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上月在巴西召開的國際清算銀行會議上曾經作過如是表態。
12月1日,人民幣創下匯改以來最大跌幅,2日人民幣再次跌停,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步入貶值通道。
“人民幣貶值或成為對中國出口有利的因素。”任若恩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中國現在總體來說盯美元較緊,美元近期在升值,因此人民幣貶值可能性也存在,“只要不跟美元一起漲,人民幣相對美元就是貶值。”任若恩表示,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很大,為出口企業帶來很大壓力,而現在出現的貶值預期將增大出口企業的競爭力。
專家指出,我國出口退稅政策同樣具有調整空間,與主要的貿易伙伴以及120多個實施增值稅國家“全退”的做法相比,我們的企業只實現了部分退稅,甚至沒有與海外的競爭對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