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15年中,中國成功實施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三。但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遲早會走到盡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副主任吳慶認為,中國本來就正在靠近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道路的終點,世界性的金融危機讓這條道路變得更短。
由于爆發華爾街金融危機,全球經濟的放緩,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已基本走到盡頭,發展內需導向型經濟才是唯一的選擇的說法不絕于耳。按照一些人的分析,中國過去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以及其他可能的資源支持出口行業的發展,其結果是,中國進出口占GDP的比重高達9%,而國際的通行標準在3%以下,相應的,國內消費占GDP的比重僅為42%,而國際平均水平則在60%。
換句話說,中國過去高速的經濟發展,是以犧牲國內消費來支持出口為代價的。目前從南到北,沿海地區都出現了中小企業關門、倒閉、撤資等現象。同時,外需貢獻率也出現下滑,凈出口比重明顯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上半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9%,大幅回落23.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
的確,由于歐美市場購買力的下降,中國的出口出現了很大困難,貿易額也持續下滑,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過分強調出口導向型經濟已靠近終點或走到盡頭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也不切實際。應該看到,改革開放30年來,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駕馬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出口貿易占有較大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出口總額連續地趕超世界傳統諸強,在不到15年的時間里從世界第十一位直奔到第二位。有專家預計,中國2009年或2010年有可能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的“出口冠軍”。這證明,中國確實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經濟發展最佳路線。在制造業一直占據產業高端的歐美諸國,事實上已經競爭乏力,憑借中國整體上已經形成的強大產能,中國制造業正在接歐美制造業的班。
其實,中國出口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如果我們一看到出口出現困難,就說走到了盡頭,這只能說看到了中國經濟增長中產生問題的一面。短期內,如果中國出口下降,可能對當前的經濟增長難以構成重大挑戰。如果從長期經濟增長來看,出口的長期萎靡必將會拖累消費、投資等的增長,并會嚴重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顯而易見,如果沒有出口貿易,中國今后的經濟發展將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隨著華爾街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放緩,中國的出口將會受到較大影響,對出口貿易政策和長期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進行調整,也是十分必要的。商務部一位權威人士表示,中國可能將全面審視實施了近30年的出口貿易政策,將變“獎出限入”為“獎入限出”,以推進國內貿易政策轉向中性。
這里所說的中性貿易政策,是一個國家的貿易政策既不擴大出口也不鼓勵進口。按照這樣的政策,過分鼓勵出口或者過分限制進口都是不妥的,國家不應該給進出口出臺扶持、限制的政策。顯然,這種政策在價值取向上更符合過去主要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轉向出口導向型經濟與內需導向型經濟協調發展的增長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出口貿易政策的趨向應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通過經濟增長方式新的轉型以及具體的實施政策,這樣更有益于經濟增長數量和質量的協調、出口和內需兩個市場的協調。如此,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將會在整體上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從而為促進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出力。
不管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也好,還是內需導向型經濟也好,兩者切不可偏廢。政府需要從一些制度安排上來促進出口導向型經濟與內需導向型經濟協調發展,同時,制訂更為合理的拉動內需政策,調整產業結構,改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等等。畢竟,國內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是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對外貿易也應服從于中國的長期經濟發展戰略。如果當前困擾經濟發展的外需與內需比例失衡問題不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可能將永遠是畸形的。 (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