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外貿規模不斷擴大,外貿結構迅速優化,各項經貿事業不斷發展,逐漸擺脫工業制成品長期以來進口的局面,對世界貿易的貢獻顯著提升,外貿發展成績舉世矚目,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8年對外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外貿總額為206億美元,世界排名僅第32位,出口排名第34位,進出口只占全球比重0.78%。到2007年,我國外貿總額為21738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出口排名第2位,進出口占全球比重近8%。貿易額從千億美元邁上萬億美元的大臺階,日本用了30年,德國用了25年,美國用了20年,我國只用了26年。
在我國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中,制成品出口比重從1978年46%提高到2007年的93.6%,機電產品從3%提高到56%;高技術產品從不到1%提高到29%,這三個比重指標全都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我國外貿地位迅速上升。28年躍升26位,從世界第29升至第3,占美國貿易比重從6%提高到54%,占德國比重從8%到82%,占日本比重從12%到128%。預計明年外貿總額可達2萬億美元,邁向世界第二甚至第一貿易大國的日子不會太遠。
我國對世界貿易的貢獻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外貿占世界貿易比重從0.8%提高到6.7%,對世界貿易貢獻從不到1%擴大到11%,并成為美國的第三、歐盟和日本的第二、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使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真正變成了現實。目前,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達20%,海關稅收占全國稅收的17%,就業人數超過1億。
在這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的貿易政策開放積極、主動,盡管期間遭遇了亞洲金融危機等不同程度的嚴峻挑戰,但我們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回顧中國貿易發展道路上的大事,可以看出,中國在世界貿易舞臺上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貿易大事記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標志著中國經過15年艱苦努力終于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我國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必將對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按承諾開放了包括金融、電信、建筑、分銷、法律、旅游、交通等在內的眾多服務領域。制定、修訂、廢止了3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投資環境進一步完善,利用外資的規模繼續擴大,實際利用外資平均每年近550億美元。
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自身需要,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經貿聯系,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擴展新的空間,有助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我國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相一致的。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正式啟動
2006年9月20日,根據兩國首腦達成的重要共識,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正式啟動。每年兩次的對話迄今為止已舉行四次,雙方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簽署了多項協議。
中美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發展潛力大,互利共贏是中美經貿關系的主流。隨著經貿合作的深入,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已成為兩國就事關雙方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經濟問題進行探討的重要平臺。中美雙方通過對話,積極解決經貿關系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摩擦,推動了雙方務實合作。中美兩國已互為對方第二大貿易伙伴國。2007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3020.8億美元。
此外,中國已相繼與日本、歐盟、東盟等建立了相應的經濟對話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認為,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首先是解決中美雙邊問題的機制,同時作為對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也具有其世界意義。
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股權交換并購境內公司
2006年8月8日,商務部發布修訂后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這個于當年9月8日開始實施的規定,其亮點之一是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股權交換并購境內公司,為外資并購國內企業拓寬了渠道和手段。同時,開拓了境內企業海外上市融資的渠道并加強了相關監管。
針對美國凱雷并購徐工、法國賽博并購蘇泊爾等外資并購案引起的對國家產業經濟安全的一些擔心,發展改革委表示,我國將規范外資并購管理,盡快研究制訂外資并購管理規定,并建立跨部門的外資并購安全審查機制,從制度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強調,市場的行為和作用是要保護的,不能草木皆兵,最終是依法辦事。
中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
2006年12月11日,中國入世所有過渡性措施到期,中國銀行業也于此日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從事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全部取消。2007年,21家外國銀行將在華分行改制成為法人銀行。中國銀行業在全面開放一周年后,也開始加快“走出去”步伐,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拓展。與此同時,中國也加快了交通運輸、電信與信息服務、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進程。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陳學彬表示,面對國際競爭,真正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風險的防范和控制,深化人力資源管理改革,是中國銀行業把握未來主動權的關鍵。
廣交會更名
2007年4月15日,第101屆廣交會正式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標志著中國二十多年來以擴大出口為支撐點之一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轉型。
近年來,在外貿出口強勁增長拉動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巨額貿易順差、外匯儲備過高和宏觀經濟失衡等問題。我國正處于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新的歷史時期,“出口至上”的戰略終結已是不爭的事實。
廣交會更名為國外的優秀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利的渠道,是努力實現進出口平衡的重要舉措,體現了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精神,將進一步豐富廣交會的內容,擴大廣交會的影響,提高廣交會的國際化程度。
內外資企業開始適用統一的企業所得稅稅率
2008年1月1日,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開始施行,內資、外資企業開始適用統一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我國從此逐步告別企業所得稅“異稅”時代,稅收優惠由過去的區域優惠為主轉向以產業優惠為主,這傳遞出我國在利用外資方面的政策新導向。從“兩稅合一”改革的內容來看,中國對待外資的態度已經轉向“更重質量”的高級階段。
從頒布新的利用外資五年規劃,到2006年發布外資并購新規,到通過企業所得稅法,再到發布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我國旨在提高利用外資效益的努力方向日趨清晰。
中國企業獲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
2008年2月1日,中國鋁業公司聯合美國鋁業公司,獲得力拓英國上市公司12%的現有股份,交易總對價約140.5億美元,這是中國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2007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為187億多美元,比2002年增長7倍,投資總額從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進程還處于初步階段。國家將從完善政策環境、培育市場主體、鼓勵企業依法經營、加強政府間國際合作等四方面支持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開展跨國經營。
全球76個國家已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2004年4月14日,新西蘭成為第一個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此后,包括澳大利亞、瑞士等發達國家在內的全球76個國家已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近五年來,“看不見的手”在經濟運行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目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和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比重分別為95.6%、97.7%和91.9%;政府價格決策和管理行為更加規范,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在堅持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努力必將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承認。
啟動自貿區談判
近年來,全球自由貿易區發展勢頭迅猛,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其提到與多邊貿易同等重要甚至更加優先的地位。2005年7月20日,中國與東盟開始對原產對方的約7000個稅目的產品相互給予優惠關稅待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稅計劃全面啟動。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自貿區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式、新起點,以及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臺。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明確提出,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目前,我國正在跟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貿區,涵蓋我國外貿總額的1/4。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順應國內外形勢變化,適時調整開放政策,促進外貿跨越式發展,確立了貿易大國地位,并正在向貿易強國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