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是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需突破的幾個關鍵瓶頸。經濟學家認為,從國外經驗來看,服務業、高端制造業等行業可能是國內產業轉型的目標。
勞動力漲價對企業影響不一
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海外經濟放緩和出口退稅優惠政策逐漸取消,加之新的《勞動合同法》開始實施,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環保要求明顯提高,一系列變化給中國的勞動密集型低端制造業帶來了大規模沖擊。
跨國企業會不會大規模撤出?本地企業能否成功轉移至內地?在市場充滿了對上述企業命運的關注時,國信證券副總裁錢海章提出,跨國公司和本地企業將受到不同的影響。
錢海章說,由于跨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相對本國較低,在未來幾年不會出現太大的流出。比如內地企業工人成本是部分日本企業的十分之一,相對來說還有上升的空間。如果跨國企業在中國擁有市場,那么在國內開設企業是其重要選擇。加之建立產業上下游鏈條尚需一定時間,綜合這些因素,跨國企業大規模撤出的可能性不大。
但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東部沿海本地企業則沖擊很大。由于稅收優惠政策目前分行業但不分地區,所以這部分企業無法由此順利轉移到中西部,可能出現生存困難;此外,宏觀調控也可能對中小企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加大對創新的鼓勵措施
在產業升級方面,錢海章建議,政府應從制度入手,加大對創新行業和企業的鼓勵措施,讓機制真正為創新服務。
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認為,中國高端產業的發展應可彌補被淘汰的低端產業的空缺。70年代末80年代初,臺灣、香港、韓國從事的基本是低端產業,但現在,這三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已徹底改變。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轉型相比較為復雜。一方面要產業升級,創造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產品,另一方面,需創造更多的就業,解決這個矛盾最終依靠發展服務行業。中國發展服務行業有很大潛力,在中國,服務業僅占GDP的30%,而印度達到了50%,很多發達國家的比例更高。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開發”
對于產業轉移,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董事總經理兼主席李晶給出了比較明確的答案:中國正在經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開發”的轉變。
李晶說,由于國內需求強勁,為中國企業向更高的產業鏈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樣的行業轉型過程中,中國在很多的中端技術和生產資料方面對進口產品的依賴性顯著減少。因此,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將使國內產業轉移到從汽車零部件到集裝箱起重機的產值高達數萬億美元的高端制造業上。 (游蕓蕓 郭 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