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質勘查工作的新藍圖 —— 評我國首部《全國地質勘查規劃》發布實施的重大意義
本報評論員
經過長時間的前期研究和反復論證,我國第一部《全國地質勘查規劃》日前獲得國務院批準,正式發布實施。這是繼《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后,我國地質界的又一件大事。她的出臺對我國地質勘查工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將對我國地質勘查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從此,我國地質勘查工作有了新藍圖。
編制和實施《全國地質勘查規劃》,明確地質工作的目標和任務,統籌安排地質勘查工作布局和結構調整,是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重大舉措,對于切實加強地質工作,不斷增強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資源保障和基礎支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礦產資源是稀缺的、可耗竭的自然資源,是工業的血液和糧食。我國90%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都來自礦產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貿易大國。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先行和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頒布實施,在《全國地質勘查規劃》的前期編制和指導下,我國地質調查和地質找礦工作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地質勘查捷報頻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基礎保障。近五年來,盡管開采強度不斷加大,但石油、天然氣、煤炭保有儲量仍然分別增長了17.3%、54%和17.4%,鐵、銅、鉛、鋅、鋁等重要礦產保有儲量也有所增加。去年5月,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次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和印度之后,第四個采到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國家。
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我國地質勘查工作也經受著嚴峻的考驗。由于缺乏對地質工作結構和布局安排的統籌協調,地質工作項目重復安排,效率不高。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我國礦產資源供需形勢日益嚴峻,資源瓶頸問題突出,可供開發的后備基地嚴重不足,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總體較低,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地質災害預警能力有限,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水平不高,現有的地質勘查體制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我國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目前,我國石油進口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鐵礦進口位居世界第一,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努力實現找礦重大突破,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地質勘查工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新的形勢迫切需要通過統籌規劃,明確地質勘查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正確引導地質勘查工作布局和結構調整,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統籌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勘查,統籌資源與環境地質勘查,統籌中央與地方政府地質勘查工作,統籌境內外礦產資源勘查,充分發揮地質勘查工作的基礎性先行性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礎支撐。為此,早在上世紀末,許多地質老前輩和業內人士就大力呼吁做好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國務院領導同志也曾就此多次作出指示。
經過長達幾年的醞釀,傾注了國務院領導、國土資源部門以及各行業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量心血,這部《規劃》終于誕生。《規劃》以《決定》提出的對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地質勘查工作的目標任務為基本定位,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勘查工作的需求分析為基礎,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關于建設和諧社會的決定》為指導,根據地質勘查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在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明確了地質勘查工作的發展目標、工作布局、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規劃》的實施必將引領著我國地質勘查事業圍繞“找新區、上專項、挖老點、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工作思路,走向科學光明的前景。
作為全國地質勘查工作的指導性文件,《規劃》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地質勘查活動的重要依據,是部署安排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加強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指導地質勘查基金工作部署,引導和拉動商業性地質礦產勘查,進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以及指導探礦權設置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省級和行業地勘規劃編制和實施的重要依據,將通過年度計劃、重要專項、政策措施等予以落實。但是,確保《規劃》有效發揮作用,還需要我們做出多方面努力。當務之急,是要抓好實施和宣傳。各級政府要全面加強組織領導,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制定的各項指標得到全面落實。例如圍繞建立服務型政府,健全公益性地質工作體制,加快培育和規范地質勘查市場等等。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了解、熟悉這部《規劃》。各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確保《規劃》由藍圖變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