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對價格 管住貨幣
記者:應對這種通貨膨脹,宏觀調控應該采取什么策略?
盧鋒:從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驗看,微觀體制和宏觀調控方針也許可以用八個字概括:搞對價格、管住貨幣。所謂搞對價格,就是通過市場化取向的體制改革理順資源配置關系,不僅指放開價格,還包含產權改革、減少管制、對外開放、控制外部性成本等一系列制度層面安排;管住貨幣則是控制貨幣增長,抑制通貨膨脹。
我們現在的情況是,這兩條都面臨新問題和新困難。在價格上,我們實行各種干預手段,雖然在短期內可以“按住”物價上漲,但是如果宏觀失衡根源沒解決,通脹壓力最終仍會釋放出來,同時還存在“一邊漏油,一邊加油”的問題。以糧食為例,一方面限制糧食出口,對糧食出口不僅有配額而且還征稅,實際上具有對糧農額外征稅效應,限制了農民從市場交易中獲得收益的權利;另一方面又大力補貼糧食生產。釋放庫存平抑糧價雖可能在短期內抑制糧價,然而如果糧食相對價格需要調整,人為抑制糧價也不利于農民形成適當的未來價格預期,并依據這一價格預期來安排明年生產的計劃或決策,因而從動態過程看,這對增加未來供給也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從長期看,仍然需要更多地讓市場供求力量來決定糧食價格,讓較少扭曲的價格信號引導農民生產決策。
在管住貨幣上,我理解貨幣學派的主張是:任何一次通貨膨脹,貨幣擴張都是必要和充分條件;抑制通貨膨脹,控制貨幣過度供給也是必要和充分條件。這并不意味著通貨膨脹僅僅是貨幣造成的,也沒有說政府是有意發票子導致通貨膨脹,更沒有說其他原因不重要。但是,貨幣學派強調,不管你現實生活的理由千千萬萬,最后總要通過貨幣來引發通貨膨脹;反過來,治理通貨膨脹,不可能繞過貨幣緊縮。問題在于,在通脹環境已經出現背景下,緊縮貨幣會感到疼痛,好比拔牙會出血一樣。
記者:如何管住貨幣?
盧鋒:根本問題仍是能否在認識上形成一點基本共識:雖然經濟政策需要兼顧不同目標,如經濟增長、就業增長、工資增長等等,然而如果同時發生嚴重通貨膨脹危險,治理通貨膨脹應當具有足夠優先度。如果把特定環境下政策目標輕重緩急優先度搞對了,有效操作手段設計應不存在實質困難。需要貨幣、匯率、財政等方面的政策配合,其中貨幣政策應承擔較多職能。
記者:很多學者建議用財政政策反通脹,如種糧直補、關稅調節進出口,您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
盧鋒:種糧補貼政策成本不小,需要結合經驗評估其效果。從歷史經驗看,花費千億元的巨額財政對糧食進行干預,絕大部分效果欠佳,相當部分“跑冒滴漏”或者轉化為陳化糧,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就抑制通脹目標而言,種糧直補由于很難做到影響糧農邊際產量決策因而效果有限,地方實際執行的種糧直補政策是一種收入轉移手段。要想通過財政干預刺激產量,難免需要直接干預糧食價格和流通,然而上世紀90年代經驗教訓表明,這類政策不必要、不合理、不可取。
至于降低進口關稅鼓勵進口、提高出口關稅抑制出口,我的看法是降低進口關稅是好事,但不能把長期手段當短期工具來使用。提高出口關稅則如同我上面講的,對開放型市場經濟運行具有扭曲效應。(高建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