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解讀溫總理講話,認為政府在防止通脹與經濟增長放慢之間會偏向前者
CPI為什么要確定在4.8%?通脹與增長的平衡點究竟在哪里?
昨天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時談到不少經濟熱點問題,他說:“我們提出了今年CPI確定為4.8%左右的預測目標。說句老實話,實現這一目標是不容易的。”對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內知名的經濟學家對溫家寶的談話對此進行了解讀。對此,,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今年通脹要控制在4.8%的難度非常大,超出這個目標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認為,物價上漲的后勁不足,雖然現在面臨的壓力較大,相信政府還是有辦法實現這個目標的。
焦點一:CPI不超4.8%,有辦法來實現
專家解讀
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
中國目前面臨著三種政策組合,第一種,嚴格控制CPI在4.8%,這將以經濟增長的放慢為代價,并有引發就業問題的風險;第二種,適當放寬對通脹的控制,經濟繼續保持穩步快速增長,超過預定的8%,并使用財政補貼的方式保證低收入者的福利水平;第三種,以經濟增長為單一目標,放棄盯著通脹。
從溫總理的講話來看,目前政府考慮更多的是將通貨膨脹降下來。政府的各種措施也在實施,但能不能確保4.8%的目標,我認為超出這一目標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政府制定了4.8%這個調控目標,可以穩定民心,更有利于控制物價快速上漲。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政府在防止通脹與經濟增長放慢這一天平上會繼續偏向通脹,從緊貨幣政策的基調短期內不會有很大調整,今年一季度加息或提高存款準備金的可能性依然很大,行政性的信貸控制和價格控制難有放松的余地。但是,如果外部環境惡化影響到國內經濟增長的動能,特別是內外“雙冷”的結果導致就業壓力的驟升,緊縮政策的放松或者調整將是必然的。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
政府把目標定為4.8%,目前對于抑制通脹的壓力的確比較大,一方面,國際上像石油價格目前已經超過110美元,黃金也超過了1000美元,國際商品價格的上漲對國內的價格形成壓力,去年以來,國內的基礎商品價格都在漲,而鐵礦石、鋼材等價格的上漲傳遞到鏈條后面的商品上,帶動整個商品價格的上升。
目前國家對于國內成品油等商品價格進行了控制,雖然從民生方面有作用,但是從終段控制難以解決整個價格上漲的問題,關鍵是要從源頭著手。這就面臨一個難題,我們很難左右諸如控制鐵礦石價格等國際因素,所以現在國內通脹情況主要屬于成本通脹。
另外一方面,物價上漲很難控制。從現在看宏觀是從降溫方面入手的,但是由于國內與國際關系越來越密切,境外的世界經濟運行狀況對我們影響非常大,像美國利率的變化,它會反映到匯率變化,而匯率的波動又導致國內外均衡的變動。所以說08年政府所面臨的問題是最為復雜的。
但是從近幾年我國宏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情況看,我們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又是最為成熟和最好的時期。相信政府在制定這個目標之前,已經充分考慮了各方面因素。從這點看,雖然面臨的壓力比較大,但是相信政府還是有辦法來實現這個目標的。當前要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形成一個市場穩定的預期。
總理發言
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物價過快上漲和通貨膨脹的壓力,隱藏的風險是經濟可能出現的波動,我們必須在這兩者之間走出一條光明的路。
我們提出了今年CPI確定為4.8%左右的預測目標。說句老實話,實現這一目標是不容易的,特別是今年頭兩個月我們遇到了歷史上罕見的冰雪災害,這就給控制物價帶來更大的壓力。
我們依然沒有改變這個目標,主要出于兩點。第一,它表明政府的決心,要把控制物價和抑制通貨膨脹作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第二,它穩定老百姓對物價的預期。在物價上漲較快時,物價的預期比物價上漲本身更可怕。
焦點二:尋找通脹與增長平衡點難度很大
專家解讀
沈明高
平衡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很可能是今年確保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的最大挑戰。2007年,我們是以4.8%的CPI換來11.4%的GDP增長,今年要實現以4.8%的CPI換來8%的GDP增長,難度非常大,這或許將是我們近年來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年。
外貿順差增長速度的放慢與政府平衡貿易的目標是一致的,有助于減少外資流動,緩解國內流動性過剩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如推高資產價格和物價水平),并降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從這種意義上說,美國經濟放慢是對中國經濟的一種外在緊縮,這種緊縮可以替代國內的緊縮政策,具有防止國內經濟過熱和通脹的正向作用。
但是,如果外需冷卻過快,就有可能造成中國宏觀經濟的大幅度波動。出口增速大幅度放慢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產能過剩,擠壓企業利潤空間,企業利潤增長的放慢又可能造成股市的大幅度波動,進一步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如果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低于10%的增長潛力,通貨緊縮的風險將會上升,失業壓力增加。
對政府而言,平衡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很可能是今年確保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的最大挑戰。如果美國經濟進一步惡化甚至進入衰退,外需不足將很可能上升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風險。如果屬實,宏觀政策的重點將需要從抑制內需向刺激內需轉變。如果內需增長的數量和質量能夠有所改善,外部經濟放慢很可能變壞事為好事,成為推動國內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契機。
李永森
通常的經濟規律中,經濟發展快,就業率就會高一些,人民收入水平也隨著提高,同時貨幣供應量增多將帶來價格上漲。也就是說,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可能會讓人民的購買力比較強,一旦人民把收入轉為需求,就會產生推動價格上漲的動力。
現在我們面臨兩個壓力,一是價格由結構性上漲到通脹的壓力,二是速度過快,經濟過熱的壓力。我們目前的選擇是寧愿暫時降低發展速度,也要控制物價上漲。
但是現在我們也不能為了經濟速度而控制物價指數或者為了控制物價而采用更為緊縮的政策,讓經濟發展速度變得特別低。如果這樣做會讓就業壓力的矛盾更為突出。我們現在是在尋找控制通脹幅度和經濟速度之間的那個合適的平衡點。
總理發言
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和抑制通貨膨脹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現在我們提出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8%,而消費物價上漲指數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找到一個平衡點。
我深知這件事情的困難。我曾經講過,今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難在什么地方?難在國際、國內不可測的因素多,因而決策困難。
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經濟局勢的變化和走勢,及時、靈活地采取對策,并且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使經濟既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又能解決大約一千萬的就業人口問題,還能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