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報紙《金融快報》14日報道,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價8億美元,在競購Omimex de Colombia石油公司(以下簡稱哥倫比亞石油公司)50%股份的角逐中獲勝,獲得了該公司在哥倫比亞擁有的石油和天然氣資產。該報援引印度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話稱,預計這筆交易將在8月底前完成。
這并不是中印企業第一次合作,在敘利亞等地,中印企業攜手的身影正在更多地走進人們的視野。
從對抗到合作
一直到去年,“爭奪”還是中印油企的主流。
2004年10月,爭奪安哥拉殼牌旗下18號油田50%股權的爭奪戰中,印度石油公司在“最后一秒種”敗給中國,讓印度人印象深刻。2005年8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又以41.8億美元力壓印度ONGC與米塔爾鋼鐵集團的聯合叫價,并購了哈薩克斯坦第三大石油生產商加拿大哈薩克石油公司。此外,在尼日利亞,兩國公司也進行了激烈爭奪。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印兩國輿論都響起了“中印應當合作而非競爭的聲音”。2005年11月,印度能源部長馬尼桑卡爾艾亞爾訪問北京,探討中印公司在獲取油氣儲備方面開展合作的可能性。
但兩個同樣能源需求巨大的國家消除“非此即彼”的觀念談何容易。有趣的是,中印兩國石油企業用一種很輕松的方式完成了相互信任的過程。
當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進行5.8億美元聯手競購敘利亞的石油資產談判時,雙方并沒有在新德里或者北京某隱蔽的會議室里進行艱苦而秘密的會議,而是在倫敦一家意大利餐廳共進晚餐,在輕松友好氣氛中敲定了合同。雙方在談判時的菜單讓人體會到了“各取所需”的含義,印度談判人員點了上佳的素食菜肴,加了少許的咖哩;中方談判人員則點了在中國已經逐漸普及的外來食物——意大利面。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當時中印談判人員的餐費是以何種方式支付的,不過AA制的可能性顯然很大。在收購敘利亞幼發拉底石油公司和最近對哥倫比亞石油公司的收購中,中印采用的都是“一家一半”的分擔模式。例如,獲得的哥倫比亞石油公司50%的股權,就是中印雙方各得25%。
在哥倫比亞的成功合作使中國和印度都獲得了未來在哥倫比亞煉油廠廉價購買100萬噸石油的權利。《華爾街日報》引述印度知情人士的話說:“最近的這筆交易進一步證明,中印兩國對待合作非常認真。雙方正處于建立信任期,如果進展順利,雙方聯合交易的數量將對全球能源交易產生重要影響。”
沒必要“見面分一半”
中國能源網總裁、能源問題專家韓曉平認為,印度是一個被西方國家虛擬出來的中國的對手,其目的是讓中印彼此牽制,制衡中印的發展。中印的合作無疑正在打破西方國家的挑撥。
韓曉平指出,中國聯合印度在比較敏感的市場進行能源開采權競標,,有利于降低風險。因為是中印兩國共同投資開采的油田,任何第三方要對此油田采取什么行動,就首先要考慮到中印兩個國家的利益,而不僅僅是中國方面的利益。
另外,中印合作還有利于分散國際社會的注意力。正是因為這諸多好處,中印合作才漸成“習慣”。
不過,韓曉平不認為中印已經完成的兩次合作中“見面分一半”的模式是中印應該遵守的合作規則。“我認為這種模式不應該被當成慣性來提倡。”韓曉平稱。
韓曉平解釋,中印兩國目前在經濟實力上還有差距,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分析,依據雙方具體的貢獻、需求和優勢來分成。籠統地采取開發項目各分一半的方法,反爾會阻礙雙方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