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平作品:竹韻(被人民大會堂收藏)
盧平上大學時,同學們議論起誰適合哪種顏色,感覺有的人像深藍色,有的人像黑色,大家幾乎一致覺得盧平給人的印象最適合粉紅色。這個把人賦予色彩概念的思路還真有意思。粉紅色──純真、美麗、聰明、熱情、一帆風順,甚至富貴、福運……可以去遐想。雖然只是抽象的概念,但是根據我對盧平的了解,感覺相當準確,盧平是粉紅色的。盧平是幸運的,她是成功者。然而盧平的成功決非偶然,而是靠她三十多年來艱辛努力的結果。2001年11月1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總理訪問四國歸來時,在他的專機上接受記者采訪,總理身后懸掛的中國畫,便是盧平創作的《版納風情》。
盧平生長于天府之國的成都,父親是搞美術的,她的性格從小就比較安靜沉穩,聽她父母講,她剛一歲多時,有一次把一大團彩色絲線扔在床上讓她玩,半天也聽不見一點動靜,他們跑過來一看她在那里專心一意的擇線,把紅的、綠的、黃的、藍的幾種顏色分出來,各放在一起。他們驚訝極了,說“這孩子心真細,真有耐心”。在大人眼里盧平一直是屬于乖孩子一類的,從小就喜歡畫畫,小時候父親去郊外寫生經常帶著她,幼小的盧平坐在小板凳上一動不動的看他父親畫畫,就象一只很乖的小貓一樣在旁邊呆著。平常除了畫畫之外她還喜歡做一些手工,剪紙、繡花,織毛衣,勾勾針等女孩子愛做的事。五歲就學會了做針線,十歲那年她用白線勾了一張很大的工藝桌布讓大人們吃了一驚,大家都夸她心靈手巧。童年正趕上了“文革”,在家呆著沒事干,八九歲左右就學會了做飯炒菜,白天父母出去上班中午回來時飯菜已經做好了,往樓上搬煤,抬水……各種家務活樣樣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后來有很多人都以為盧平只會埋頭畫畫,是個女強人,肯定不會做家務。那是他們太主觀了,她實際上是事業和家務兩不誤。文革那些年中途停了一段學業,69年復課鬧革命,大部分時間是學工,學農。他們這一代人屬于先天不足,大部分文化知識是靠自學。父親常對她講,高爾基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卻成了著名文學家,并鼓勵她要向高爾基學習,她的文化知識和繪畫技巧主要是跟他父親學的。她很小就有繪畫天賦和豐富的想象力。有一次她看了一場電影“白毛女”回家之后,靠著自已的想象畫了一套連環畫,雖然很幼稚,但是父親卻看出了她的繪畫天賦,開始用心培養她,家里有不少前蘇聯的繪畫雜志,列賓,蘇里柯夫的畫集、使她入了迷,她經常臨摹畫集,有時還自編連環畫,畫了一本又一本。她小時候的創意精神為后來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經歷十年文革浩劫,成都市文化系統出現了藝術人才后繼無人的局面,經成都市委宣傳部批準于1971年秋成立了“五七”藝術學校,后改名為成都藝校,共設了六個班,其中有美術。盧平得知這個消息之后前去報考了美術班,但在入取的時候卻遇到了一些爭議,因為招收美術班學員的年齡都在十七、八歲左右而盧平當時只有十三歲。有人認為她年齡太小不能收,但也有評委認為年齡雖小,但水平不低。后來還是因為成績優秀被破格錄取。剛進校頭兩年由于年齡小理解能力差,看到別的同學進步很快,自已進步卻比較慢,因此而著急。常常偷偷地躲在蚊帳里掉眼淚,盧平生性好強,什么事情都不甘落后。她就每天利用大家午睡的時間外出寫生,當時藝校的校址設在杜甫草堂公園內,公園里的景色都被她畫遍了,遇到盛夏酷暑,身上被蚊蟲叮滿了大包,就在皮膚上抹滿了防蚊液接著畫。別人都已經下課了,她仍在教室里畫到很晚,附近的農貿市場和火車站經常能看見她寫生的身影。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畫技有了突飛猛進。1975年四川省美協組織一批美術工作者去新建的城市渡口,現在的攀枝花市體驗生活,表現工農兵題材的畫作。盧平也跟著大伙一起到礦區,下煤井畫了大量速寫。回來之后美協組織看畫稿,盧平的一幅表現女礦工題材的作品《慶功晚會》,引起了四川省美協主席李少言先生的高度贊賞,認為構思新穎別具一格。鼓勵她把這幅畫畫成年畫參加展覽。這幅畫畫出來之后,組織者為難了。因為當時盧平只有16歲屬于未成年人,不知道這幅畫是應該送去參加兒童畫展還是參加成年人畫展,最后還是入選了四川省年畫展。這是盧平的第一幅處女作。這幅畫先后在《四川日報》、《四川畫報》和《成都晚報》等刊物上發表。四川出版社還印成單幅年畫在全國發行。從此“小才女盧平”的名字就在川蜀大地傳遍了。1976年盧平被成都市文化局推薦到四川美術學院進修,當時還沒有恢復高考,只招收工農兵學員,在這一年里盧平進步非常快,在班里年齡雖然最小,但各科成績卻都在第一名。后來恢復高考之后,盧平順利地考上了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在大學期間除了刻苦訓練基本功之外,她每年都有新作問世。1979年創作工筆畫《彩筆生輝》入選赴日畫展,1980年創作《月下夢》獲四川省青年美展優秀獎,并同時獲得四川省優秀文藝作品稱號。1981年創作《鄉花》獲四川省優秀作品獎,并入選全國農村畫展。1982年畢業創作,描繪西雙版納風情的《搖藍小曲》等四幅組畫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盧平畢業后被作為優秀人才留在了本校任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