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全國多地頻爆“毀遺”事件
泗縣釋迦寺被毀不是孤例。近期,全國多地爆出“毀遺”事件。在江蘇鎮江,上月初13座宋元糧倉雖有入圍“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護身符”,但無濟于事,最終被毀于叫做“如意江南”的樓盤開發中。
在湖北鄂州,始建于東晉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同樣面臨被開發商拆除的命運,當地百姓甚至組建了“護廟隊”……
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有超過3萬處登記在冊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為類似宋元糧倉和釋迦寺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有關專家感慨:歷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下來的文物,最終卻毀在經濟發達的今天,發人深省。
監管
文保部門監管“形同虛設”
頻頻發生的“毀遺”事件顯示,開發企業之所以敢于強勢推進,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背后“撐腰”。而文保部門則“無可奈何”,導致監管成為擺設。
記者從泗縣國土局了解到,釋迦寺所在地塊屬國有劃撥土地,2007年7月,縣國土局按領導要求對包括釋迦寺在內的25畝土地競價拍賣,最終以1150萬元成交,成為當地的“地王”。
但泗縣文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縣里出讓包括釋迦寺在內的土地用于商業開發,并未征求文化部門意見。2008年,縣文化局得知釋迦寺保護區遭到施工破壞后,立即派人趕往現場,雖然當時下達了文物保護通告和停工通知,但開發商仍繼續施工。隨后,他們向上級文化部門反映,國家文物局甚至來函要求報告釋迦寺保護情況,但終究“沒頂住地方政府的壓力”。有關負責人透露,在縣政府召開的協調會上,文化部門堅持原址保護,但領導強令異地重建。
按照文物保護法,像釋迦寺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其保護重建需報省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批準,但泗縣僅以縣政府會議紀要形式就協調了各方意見,決定了文物的命運。而且,異地重建的意見已提出兩年,至今卻仍未見動工。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長林留根認為,正是開發商仗著“紅頂商人”的特殊性,才敢對如此重要的文物下手。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