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轉型時期,往往是文化遺產被破壞的高危險期。過去幾十年,我國的文化遺產遭受了巨大沖擊,今后幾十年仍將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高風險期。長期的文物破壞和流失,導致“文物大國”面臨嚴峻的文物危機。
據初步統計,我國已經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點近47萬處,我國博物館約2900家,粗略估計,全國文物藏品不超過2000萬件。這些數字是什么概念?英格蘭面積只有我國的七十三分之一,而其受到國家登記保護的文物點達到50萬處,各類博物館有3000余座,其中大英博物館目前擁有藏品700萬件。建國歷史僅200多年的美國,各類大小博物館有16000余座,其中美國斯密森博物院收藏文物藏品達1.3億件。因此,無論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還是歷史的悠久程度來說,我國現存的文物保有量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較之文化遺產保護先進的國家,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比較落后。首先是文化遺產價值觀落后,文化遺產事業應有的地位尚未被確立。全社會尤其是某些政府部門尚未真正認識到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對文化遺產價值認識存在偏頗,往往對圓明園、長城等“重要”的世界遺產較為關注和重視,而對“普通”遺產的保護卻不太關心,甚至視為可有可無,仍在不斷地進行破壞。其次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不完善、制度不配套、措施不得力。這種局面,與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身份、世界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從目前看,我國國民和政府急需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一些歐洲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顯著成就,得益于全社會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西班牙每申報成功一項世界遺產,都要搞一次大規模的慶祝宣傳活動,增強國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提高全民的遺產保護意識。這就啟示我們,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社會基礎,尤其是國民的遺產保護意識、參與熱情和行動等。
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應通過完備的法律體系,樹立“文物優先、保護第一”的觀念。首先,應該尊重文物,敬畏文物。無論是古代遺址,還是近代優秀建筑,無論是單體文物,還是成片歷史古跡,甚至整座古城,都應得到妥善有效保護。不僅注重保護文化遺產本體,還要注意保護文化遺產依存的生態和人文環境,不作添加,禁止重建,最大程度地維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其次,不論是城市建設還是發展旅游,都必須服從遺產的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發揮遺產的精神文化和教育功能,同時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都是文物部門管理文化遺產,旅游部門只負責遺產的促銷,不參與遺產的直接管理。為了避免旅游對遺產的沖擊,這些國家都對客流進行一定限制,如限制時間、控制人數等。在保護好遺產的前提下,精心開發遺產經濟,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面對嚴峻現實,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切實加大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這不僅是貫徹經濟社會和文化協調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該加強,必須加強,只能加強。
陸建松(作者為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