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教育學會所屬的50個專業委員會中,絕大部分只按學科劃分,例如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像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這樣,按學段分成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簡稱小語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簡稱中語會)的情況是極個別的。這既體現了語文教育的特點,更是出于對母語教育的高度重視。葉圣陶、呂叔湘、斯霞、霍懋征等著名語文教育家,都曾在學會中擔任過領導職務或學術引路人,他們為中國的母語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小語會、中語會成立30周年之際,幾位語文教育專家,就我國內地母語教育的地位問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我國母語教學課時比例偏低
記者:教育界很多人認為,當前,母語教育的地位偏低是影響我國母語教育發展的瓶頸,與教育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存在哪些差距?
鄭國民(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國家都深刻認識到母語教育在傳承民族文化、培養優秀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對母語教育倍加重視。我國母語教育具有優秀的傳統,但是,相對于其他國家,確實面臨著很多挑戰。
首先,對于母語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亟待加強。從目前中小學補習班最火暴的是英語、奧數這一現象中,母語教育的地位可想而知。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母語教育:為了讓8歲的孩子具備獨立閱讀能力,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在白宮親自倡導“美國獨立閱讀挑戰計劃”,并動員聯邦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其中。日本文部省2004年修訂的《小學國語學習指導綱要》規定,一年級國語課時比算術多158課時;國語課時數占一年級學年課時總數的35%。盡管此后每年國語課時數所占比例逐年減少,但到六年級時,國語課時數仍然比算術多出25課時。法國初小一年級,法語每周為9-10課時,占每周學時總數的35%-38%,比數學多出4個至4個半課時。而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占總課時的比例比上述國家都少。其次,我國中小學生的閱讀量極其有限。很多孩子一個學期只讀一本語文教科書,沒有機會閱讀課外書籍。而沒有一定的閱讀量,就不可能保證閱讀能力的發展。一些美國社區圖書館為了鼓勵中小學學生多閱讀,設計了很多活動吸引學生多借書和多讀書。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圖書后,會獲得圖書館人員贈送的小禮物。同時,學校會讓學生每周到學校圖書館上閱讀課,有專業人員進行閱讀指導。
目前小學初中語文課時遠不及上世紀50、60年代
記者: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的母語教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
陳先云(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主任):其實不少老一輩優秀的語文教師、甚至特級教師,學歷并不高;很多從事理工科方面的老專家,語文功底都非常好,現在這種情況在年輕一輩中已經不多見了。它影響的絕不僅僅是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水平,更是我國國民的人文素養、文明水平。很多學生數理化學不好,也和語文不過關、影響了對題目的理解有很大關系,因為語文學科是各科教學的基礎,是學好各科知識的工具。我認為,導致現在國人母語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幾十年來,我國語文學科地位在不斷下降,課時數的不斷減少,學生在校學習語文的時間已不足以為課外自學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
1953年《小學四二制教學計劃(草案)》規定語文課時數為2888,占總課時數的48.7%;1963年《全日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草案)》規定六年語文課時數為3176,占總課時數的48%;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語文課時數為1950,占總課時數的41.2%;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學教學計劃(草案)》規定語文課時數為1938,占總課時數的39%。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我國語文課時占總課時的比例,尚不比其他教育發達國家少。但是到了1992年,當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方案(試行)》規定:“六·三”制小學和初中九年語文課時數為2302,只占總課時數的22.6%!到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規定的小學和初中九年的語文課時數為1905~2095,占總課時數的比例,進一步下降到20~22%!
不難看出,語文學科的課時數從五十年代開始是逐漸減少的。尤其是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以后,9年的語文課時數,差不多只有五、六十年代小學6年語文課時數的2/3!也就是說,五、六十年代的小學生,在學校學習語文的時間要比現在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加起來的時間還要多!
有人說這是因為現在學習的科目多了,所以語文課只能減少。其實以前學校設置的課程也并不少,例如1963年小學教學計劃規定學校設置的課程有:周會、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自然、生產常識、體育、音樂、圖畫、手工,四年級以上學生每年還要勞動半個月。但母語課時仍保證占48%,可見四十幾年前母語教育比現在要受重視得多。
“多讀多寫”是我國古老的學好語文的成功經驗。即便要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也需要有起碼的課時保證。現在如此少的母語學習時間,課外的各種補習班又盡是奧數和英語的天下,母語學習的質量怎么保證?!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在打基礎的義務教育階段,提高母語水平的主渠道也應該在課堂。課堂時間從哪里來,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因此,在義務教育的9年中,特別是小學階段,要在課程設置上把母語學科放在首位。
提高母語教育地位的多種嘗試
記者:要提高母語教育的地位,除了加強對母語重要性的教育,不少人認為應該發揮“考試”這一指揮棒的作用,您對此有何看法?
李堂(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副院長):江蘇省高考統考科目已將語文分值高于外語分值30分,目的就是要通過較大幅度地提高母語在高考中的分值,進而從根本上改變母語教育的地位,改善母語學習的環境,這種做法肯定是有效的。但是我覺得除了提高母語在考試中的權重,還要在提高考試題目的科學性方面下工夫。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學語文升學考試在測試內容、命題技術上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我們至今沒有一個閱讀測試理論作為考試的指導。命題者和考生、老師往往在相互躲貓貓。比如:“說說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只有看了答案才知道,其實問的是課文的意思是什么?根本沒打算讓學生說自己的看法。試題測試點往往不清楚,常將閱讀理解、鑒賞評價、延伸發散這些不同的測試點混淆。我們應以國際閱讀測試理論為借鑒,投入財力、人力,研究出符合漢語特點和中華文化的閱讀測試理論,使考試能有效地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做出科學的診斷,從而把學生從盲目的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
提高母語教育的質量與提高母語教育的地位關系密切,所以還應該發揮測評對學生的引導功能。
在美國福特基金的資助下,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的“小學生語文能力評價實驗研究”課題歷時8年,在全國建立了幾百所實驗校,探索用形成性評價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有山東一位鄉村教師,讓學生從本班同學的名字中找出與成語有關的元素,算算找出了多少個,用多少時間找出的,然后自己再想出一個記憶成語的好辦法——這是該課題中的將評價與活動融為一體的典型案例。在這項實驗中,對學生學業的評價,從過去單純指出對錯,還增加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自己的失誤進行類型化歸納,以及反思自己的學習習慣等內容。以“修改病句”為例,課題要求學生不僅錯哪題改哪題,還要學會自己歸納自己在歷次改病句中容易在那個環節出錯:是判斷環節,還是修改時的表達環節?出錯的原因是粗心,還是理解有誤?從而“不僅學習知識,還掌握了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