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10月15日專電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將于17日揭曉。數據顯示,無論是民營影視企業投拍的最佳提名影片,還是其旗下的最佳提名導演、演員,都占據總數的大半壁江山。在這之中,全國最大的民營影視企業--“華誼兄弟”旗下的導演馮小剛赫然在列。
從《沒完沒了》到《大腕》,從《集結號》到《非誠勿擾》,票房總收入超10億元的成績單足以讓馮小剛和“華誼”鶴立雞群。回顧馮小剛的創作路線,中國民營影視企業的發展歷史展現在眼前。
輾轉影視圈
“做一個好的電影導演一直是我的一個夢。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今天。”回顧自己的從影經歷,馮小剛感慨萬千。
馮小剛上世紀70年代當兵,轉業后當過一國企工會文體干事,1985年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為美工師。
制片、監制、演員、編劇、導演、美術設計……跳入影視圈的馮小剛無不涉獵。他說:“我一沒上過專業影視院校、非科班出身;二無藝術世家、缺少熏陶;三是當時電影業環境不好。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當好電影導演,難上加難。”
“的確,當時中國的錄像業、電視業非常普及,中外電視劇如雨后春筍使電影觀眾大批流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本屆金雞獎評委賈磊磊說,“據統計,僅1984年至1985年,電影觀眾就減少了52億人次。1986年之后的電影市場進一步萎縮,全國三分之一左右的發行企業虧損,生產難以為繼。”
面對此境,馮小剛轉入電視劇創作,先后擔任《編輯部的故事》編劇和執導《北京人在紐約》。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唐榕說,在中國電影最困難的時期,獨具慧眼的民營影視企業從中看到了“金礦”。盡管沒有“出品署名權”,可他們不戀虛名,紛紛借“國有指標”之名投拍電影,以市場為導向的制片策略使幾近死水一潭的電影市場泛起春潮。
馮小剛說:“民營資本參與電影業后,讓我看到了市場經濟帶給中國電影的希望,也給了我實現夢想的機會,我感覺自己一下子復活了。”
此后,馮小剛開始與民營資本接觸,在艱難摸索中重拾著自己的電影夢。1992年,馮小剛回到電影圈,創作電影劇本《大撒把》。之后,又執導了電影處女作--《永失我愛》,一時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大亮點。
|